无意间看了一本书,读后却受益匪浅.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的是蛤蟆先生经过十次心理咨询,从重度抑郁到自我重生的过程.这是一本心理治疗标准模版.也是自我疗愈的一个手册.
感觉自己也会有蛤蟆先生的存在的问题.例如:我与我周旋久矣,勿做我,宁做我?自己以前总是纠结在问题的层面,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很少从元认知和自我价值观的层面去分析自己.也许问题的答案在更高的维度:那就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的本我使得自己会产生这种情绪.
1.本我所在自我相依
佛洛依德说,本我所在自我所依是什么意思呢,先来了解下:自我,本我,超我.
第一,本我. 本我是人格的核心,是潜意识里面的冲动欲望,追求即时满足和快乐.动力强大但往往与现实没有联系.表现为:我想…..我要…
第二,超我.超我是自我发展出来的,个体通过内化社会规范、文化环境、道德观念而形成的.往往是追求完美,理想中想要成为的自己.表现为:我应该、我必须.
第三,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的矛盾.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遵循现实原则,希望用延迟满足代替即时反馈.实现
总结:感觉本我就是欲望或者是感性,像一头大象横冲直撞但充满力量.超我就是理想中我应该成为的我自我实现的我.本我就是现实中我,调节本我和自我.我们之所以痛苦是本我和超我的不平衡.本我太强就容易只看眼前,追求自私和即时快乐.欲望战胜理性.超我太强就容易苛刻挑剔,自卑和内疚.
2.关于情绪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第一,情绪的产生
情绪是自我的选择.有两种方式:主动的选择,因为选择了某种情绪可能会获得某些好好处,尤其是负面的情绪,并把情绪作为达成目的一种手段.阿德勒说“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希望自己成为这个样子.比如选择了愤怒,就避免了自我检讨和主动负责.用自卫的方式把对自己内在的恐惧,投射到别人身上,把对自己的怒火变成对别人的怒火!比如选择了焦虑就可能获得他人的关心.第二种是无意识的选择.人类趋向于节能,自动化运作.长期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就会成为习惯.有点像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行为久了就形无意识的感觉或者行为.受到某种刺激,便会突然出现某种情绪.理性和自我成了和潜意识的共谋.就像有时候会被一句话突然激起愤怒.回头一想当时真不值得.
主动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我往往会把很多的问题归结为不得不.归结为被迫.比如:不得不上的班,不得不喝的酒,不得不写的文章,一旦归结为不得不,便不会主动积极,便不会有创造性,认为这是必要之恶.弗兰克尔说过的选择是人最大自由.在刺激和反应之中还有选择.⼼理学中最著明的原理:ABC原理。A代表事件发⽣,B是对事件的看法也就是选择,C是⾃⼰的压⼒状况。另外要改变心态从不得不的必要之恶到主动选择主动积极!
第二,如何对待自己的情绪呢?
首先认识到情绪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允许各种情绪的出现.如果真达到所谓佛的状态把所有情绪都消灭.生命是不是也没有体验感. 其次能观察各种情绪不做情绪的奴隶,当愤怒的时候观察自己的变化告诉自己“原来这就是愤怒”…能觉知自己的情绪,感受变化和情感的流动.分得清哪是自我,哪是情绪.最后坦诚承担情绪的结果.寂静欢喜.
所谓的情商就是理解内心世界并和平相处.“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3.心理咨询
第一,心理咨询师的定位
咨询师应该是一个倾听者和引导者.方法是通过专业能力引导咨询者自我觉察自我改变.
模式;倾听、引导、适当的讲解(老师的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提问.引发问题,引导思考,肯定感受进一步引导.方法:教练技术的GROW模型.
因此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和自己老师的角色户外教育者的角色有很多相似之处.重要的不是告知和讲解,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驱动.重要的不是教了什么,而是激发了什么?
常用的问题:你感觉怎样?情感温度计.发生了什么?还有吗?如何描述?什么样的打算?
从另外一个侧面看,能帮助自己的只有自己.“我们共同努力就会遇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到底一切取决于你.”只有自己愿意,才能自我负责.才能自我改变.
4.人生状态
我们会有儿童自我状态、家长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在不同的场景会体现出不同的状态.
第一,儿童自我状态
人生来就有基本的情感,就像红黄蓝三原色一样.儿童时期随着环境教育社会的影响童年经历的情感的叠加下便形成了自我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变成了自我的核心成为我们一生的行为.
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
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活泼、冲动、天真、自发行动、贪玩、富于表情、爱憎分明等,
第二,父母自我状态
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包含对生活的评判标准.
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表现为教育、批评、教训、控制;
营养型父母自我状态:表现为温暖、关怀、安慰、鼓励。
第三,成人自我状态
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行事.主动选择,主动负责.
儿童状态是“听别人对问题的答案”,父母状态是“教给别人自己的答案”,成人状态是“寻找自己心里的答案”.
解剖下自己的人生状态
01儿童自我状态:
自卑:留守儿童和家庭条件
装酷:源于对自卑的超越.装出酷酷的样子!
独立:没有选择的结果
内向:缺少倾诉和理解,安全感的缺失.
02父母自我状态
善良、朴素、固执:农民农村家庭的影响.
5.人生坐标:
01我不好,你好
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低自尊,有时候甚至认为自己不配.拥有了也要自觉不自觉的破坏掉.痛苦不幸了才心安理得.通常认为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可怜弱小的我(PLOM)
02我好,你不好
活在自我之中,易损害别人满足自己.通常让人感到愤怒.以自我利益为中心.高高在上挑剔指责教育指导蔑视!“我抓到你了,你是个坏蛋”(NIGYYSOB)常会说”我比你更心痛“,”我是为你好“。
03我好,你也好
本质认为自己和他人都是好的.具有双赢的思有自尊和爱.行动目标是满足双方的利益.玩的是双赢的游戏.
04我不好,你也不好
本质认为自己不好也认为别人不咋滴.行为方式损人不利己.常见对话“鱼死网破”“你也别想好过”“都是你逼我的”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自我和他人不同的态度.以及不同维度维度的处理方式.我们可能会在不同时候有不同处理方式.但很难脱离我们的底层逻辑.长期的思想、行为、态度、观点就形成了我们的底层逻辑.于是便构架了一个世界去确认和支持自己的预期.这也是我们往往自我预言的原因. 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自证预言现象:一个人越坚信什么,事态越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人们只是关注能证明自己观点的事实,忽略其他相反事实(选择性失明),这是由自我防卫机制导致的认知错误,因为承认相反事实会打击自信和自尊。因此要破除自我预言只能自我觉知吧!人生苦难重重,想要越过苦难,抚平伤痕,最终只能靠自己。人生的长河里谁都满是伤.生活能治愈的是愿意自愈的人!
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所有的因为习性造作的应急式的本能的反应(感受念头)在空间上如梦幻泡影虚幻不实,在时间上产生和消失有快有慢(像闪电一样快也有像露水一样慢)只需要用他们原来的样子觉知和感受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