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的电影好就好在主题的简单与复杂并行不悖。明面上,是忧郁天才奥本海默史诗般的一生,以及他和施特劳斯间的争斗。暗面上,是冷战前夕美国国内复杂的政治派系斗争。
以下是脑洞大开(过度解读)部分:
奥本海默是新生代美国移民,他的父亲朱利叶斯来美国前不会英语,这意味着他们家族在美国国内没有任何社会根基。和大多数理论物理学家一样,奥本海默是神童,小学跳级,在哈佛以荣誉学生毕业。然后这样一个人,到剑桥却因为不擅长实验,被老师同学嘲笑,以至于被逼到想用毒苹果干掉老师。为什么?这个天才就这么脆弱和不擅长做实验吗?
不仅仅是这样,还因为他是美国人,当时老欧洲还没有陨落,还是人类科技中心,对美国人是俯视的。这在电影里有明显的表现,比如奥本海默因为不想被人瞧不起,坚持用荷兰语上课,比如海森堡劝他留在欧洲,因为“美国没有量子物理”。所以敏感又自负的天才和欧洲的物理学大师打了一圈照面后,最后决定回到美国,回到他熟悉的新墨西哥,因为老欧洲容不下他这样的人。
然后,他发现美国也不完全算是他的家。
随着世界战争的推进,更多欧陆高级知识分子涌入美国,这批人形成以奥本海默为代表的美国新移民知识分子群体。而这群人,并不是不问政治的科学家,相反他们热衷政治。电影明确告诉你,奥本海默的弟弟、弟媳、老婆都是美共,他定期往西班牙打钱,他在教室里号召组织工会。为什么?为什么是美共?而不是两党?
因为奥本海默代表的这批新移民知识分子,在美国国内没有根深蒂固的社会关系,他们和国内被种族歧视和资方压迫的群体,尽管彼此差异巨大,却有着共同语言——美国不是我们的美国。在那时,美国属于共和党保守派、得克萨斯州的百万富翁、东北部的天主教徒、美国退伍军人团的成员和南方的农场主。
所以,电影里美共只是一个背景板,对左翼思想没有交代,对奥本海默为什么倾向美共没有交代——三小时的电影,连边角料都说了,对这些问题一句话都没提。可见在诺兰心里,这些问题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奥本海默他们在美国国内局外人的身份。这是从深层理解电影的关键。事实上,电影并没有重点展现奥本海默的科研能力,而是突出他的管理统筹能力。他在波尔、费米、泰勒等一众大牛中如鱼得水,他在几个实验室中来回奔波,他和将军的机锋等等。电影里的奥本海默并不像是科学家,而像是政治家。
是的,政治家的素养,这才是奥本海默得以打破局外人身份的关键。奥本海默热心美共,但并没有像他的弟弟那样加入他们,除了个人性格,还因为他强悍的个人素质可以让他不走这条路——他选择了加入罗斯福总统启动的曼哈顿计划。在电影里,这是科学天才和冷酷将军的风云际会,真实的历史里,这也是美国新移民知识分子的政治投票——事实上,奥本海默和他的朋友们给罗斯福的第三任任期投过票。因为罗斯福总统对少数族裔、移民的宽容可以吸引这些人。历史上,在罗斯福政府中担任高级职位的黑人有很多。当时联邦政府在职人员名单中的黑人雇员数从1933年的约5万人增长为1946年的将近20万人。罗斯福让奥本海默这些新移民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美国也可以是我们的美国。
扯远了。电影里,原子弹落在广岛,战争结束。奥本海默获得了崇高的威望,他代表的群体也开始登堂入室,重要情节是奥本海默进入原子能委员会。这意味着新移民知识分子开始获得政治权力,而这些人是在罗斯福时代成长起来的。
然后,罗斯福死了。
尽管电影压根没提到罗斯福,但麦卡锡主义却几乎无处不在,如果罗斯福没死,这些人不至于这么快起来。而这些人,你叫他们保守派、本土派、孤立派、共和党或者别的什么标签都行,他们共同特点是在国内有深厚的社会根基,老老实实参军、读大学、参加选举,按美式培养方式获得晋升,然后他们遇到了奥本海默们,这帮人不知道从欧陆什么地方跑过来,和左翼不清不楚,在罗斯福政府那里弄出了原子弹,转眼间变成战争英雄,现在他们要来切蛋糕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麦卡锡主义上台了:反对苏联固然是理由,但是清洗你们,也很重要。于是奥本海默被FBI重新调查,同时科学界基本站在他一边。至于大反派施特劳斯,其实他并不重要,因为他也是移民,也是犹太人,也在战后政坛崛起——这决定了他的政治成分和奥本海默类似。他想要的是当部长,而在电影里他最后的独白里,他说,奥本海默也会想要这个位置。
可惜,他们都不会成功,因为电影里从没出现过的罗斯福死了,本土派开始反攻倒算,无论奥本海默还是施特劳斯都不会成功,新世界的土地上不喜欢罗斯福的大政府,也不喜欢欧陆的理性主义,更不喜欢天才的轻佻。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桌子上放着一本时代周刊,标题是: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对抗,最后的赢家是美国。
而这个美国,既不属于奥本海默,也不属于施特劳斯。
脑洞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