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看到一则新闻提及,人大代表沈岩建议取消职称评审。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教师非常关注这个问题的走向。
职称评审,是一名老师一辈子最大的事,因为评上某某职称,工资待遇就会不同。职称制度,本来是一种激励制度,让有能力者晋级到更高职称。但因为职称评审中暴露的学术造假等各种问题,很多教师对此怨声载道。
教了这么多年书,为什么就评不上副高教师?
老黄牛型:因为一心教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对评职称一事了解关注的少,自然没有什么准备;
论文恐怖症:有的人是因为不会撰写学术论文,没有发表过,缺乏基本条件;
没有“优”型:有的人是因为自己工作多年,没有做班主任,成绩又不突出,年底考核没有被评过优,只能遗憾错过;
说课紧张症:有的人是因为评比中说课成绩太差,直接淘汰出局,一个老师连课都说不好,何谈评职?
课题为难型:有的人是因为没有参与过课题,科研一项分数可怜;
没有机会型:有的人是因为没有机会获得市级以上的公开课;
不突出,不耀眼型:有的人是因为没有行政荣誉;
职称评比很难评比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成效
其实,教育这个行业,真的极其特殊。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但都是很难短时间,通过数据能准确检验的。
教书,如果教的都是死知识,过多的练习高考做题技巧,教出好成绩来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难就难在,教书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本学科的真正素养。比如,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很多学生的语文成绩不低,但并不代表真正的语文素养很高。诸如学生独立赏析古诗词、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能力,真正能文从字顺,运用写作技巧,写一篇好文章等,都是一张试卷无法全部测出的。
育人,不是简单的将孩子们迎进校园,安置到班里,看着他们好好上课,好好写作业就完事的。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思想的与众不同的独立的生命体。
但是现代教育,大班额,导致教师没有办法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如果老师责任心差一点,不给予学生爱和尊重,孩子的教育大打折扣。
孩子进到一所学校,其习惯、性格、思想有所进步与否,根本不是通过一些数据能衡量和检测的。而且“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学生的成才是十年、十五年之后的事情,这绝不是三年能看出来的。
建议出台教龄+岗位+评比型的方案
取消职称评比,那我们发一样的工资吗?当然,这是不公平的。
建议可以将基本工资,按照5年一个年龄段,区分几档,越是对教育事业贡献时间长的人,得到的薪金越多。
建议和岗位保持一致,而不是职称。因为有些人评完了职称,并没有教书育人,但依然享受该职称的待遇。这样,会让教书育人岗位上的教师心理不平衡。活多干了,比那些坐在其他岗位上,每日看报喝茶的人,挣得还少。
建议各教研组组团评价,这样同组教师才会劲儿往一块使,得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否则,每个教师,都藏私,生怕别人超过自己。
建议给担任班主任工作,或者学生导师的人设立评比给予奖励。因为这部分人,是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是可以以每日工作日记为准,看学生进步,定标准,有过程追踪。
教师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要培养未来的人才。与众不同的职业,该有与众不同的工资方案。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不得转载,更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作者:郝玲君,唐山市开滦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学科主任,张丽钧名师工作室成员,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北省名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主持、参与多个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全国、省、市赛课多次获奖。30余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登载,参编教育书籍5部,独著《语文灵动课堂的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