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取材于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主要故事的发展情节及人物都没有特别大的删减与改变,但是部分文学作品中情节设置和人物设定有一定的改变。由于电影所表达的封建制度下的三妻四妾的不合理和严整的制度下社会的腐朽与冰冷的人情及封建下的女性对性的渴望的主旨符合小说的主要思想,所以这也是一部忠于原著的电影。
改编电影,特别是由原作者参与指导的改编电影,其实可以看作是原作者创作的继续和完善,同时也是导演和编剧的一个全新的作品。在《妻妾成群》中的大太太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二太太就有一定的继承。在文学作品《妻妾成群》中的二太太是一个表面温和仁慈而内里却是一个阴险狡诈,勾心斗角的传统女人。大太太是一个表面吃斋念佛,实际上却是一个对封建大家庭里的生杀和纠纷斗争司空见惯的人。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导演和原作者就对这两个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再创造,电影中的二太太不仅有原来文学作品中的坏的一面,还有了一种马克思老太太的意味在里面。大太太在电影中也略去了坏的使心机的一面,相对而言更有一点慈悲心比如在雁儿因偷点灯笼被罚跪在雪地里那一段,仆人传话给雁儿,大太太说只要你认错了就可以起来了。这一处理使得二太太的人物形象不仅复杂而且重点突出了其表里不一的特点,更由大太太和二太太的对比使得人物形象的对比更加强烈。同样是年龄较大,入门很多年的太太,同样生存在这样一个冰冷的规矩围墙内,一个人选择了恶,一个人选择了隐。不是说大太太有多么的好,但是比起恶的人来说,她的罪不算大。三太太梅珊和四太太颂莲也就是作品中的女主人的形象及悲惨的结局也都是对文学作品的继承几乎没有大的改动。而关于文中小孩子及其它边缘人物的改写意义不大,只是为了使故事线更加清楚,拍摄时间有限,删减改编是必要的。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改编与创新不仅仅体现在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情节的发展上,更体现在独特的电影艺术表达上。结构上打破了从一开始就交代全部背景,及颂莲弃学嫁人当小妾的原因,而是采取开头用自述式的场景,对话的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看起来不像是在和继母对话,更像是在和观众聊天。接着将父亲去世家里继母做主的背景穿插在与大太太和二太太的对话中。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删去了重阳,中秋过节,赏菊、吃蟹等情节,改为用夏秋冬夏季节提示的方式来暗示时间线的发展,并且将原来《妻妾成群》中的主要线索枯藤下的井,改编成了楼顶上的阴森小黑屋。电影中无法通过语言和文字的描写来表现阴森恐怖的气氛,于是将故事的发生地点环境做了精心的布置。在四面的高墙上挂着红灯笼,高墙密集严整的包裹着,墙是土灰色的旧且没有任何装饰,门、家具都是黑色的,整体看来颜色上灰色给人严厉,黑色给人冰冷,红色给人鲜血的感觉。按道理而言红色应该是结婚喜庆的颜色,但是挂上红灯笼的时候,甚至结婚的时候,没有人脸上是有笑容的。点灯,灭灯,封灯,没有一样是愉快的,第一次点灯时是颂莲四太太结婚当晚,但是颂莲却拿着灯在镜子面前留下了泪,点着灯红色包裹着整个房间,特别是那张床,是性欲与爱的纠缠。灭灯更不用说了,灭灯是不得宠不受重视的体现。封灯是彻底被抛弃孤立的标志,在黑色的积满灰的布罩下是颂莲的一生,不仅仅是一盏灯的命运。一旦进了陈家的门,即使在女人最有魅力的年纪也无法在一个老头的身上展示,同时也不能逃脱身心得不到满足的命运,若逃了后果就是像三太太梅珊一样得不到满足偷情被发现,最终被吊死在屋顶。对比作品中的封建大家长,我们会发现电影也做了很大的改编,在电影中陈老爷这一封建大家长从始至终都没有正面的镜头,只是通过声音语言来塑造形象,也减少了很多出现的场景。电影里的处理手法是把时间更多的留给三个太太,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加凸显了弱者之间不但不团结同情,反而相互举报算计,让观众看到为之叹息。电影的结局是颂莲疯了以后在门前的雪地里转圈,和她来时装扮差不多两个辫子,一身学生装,在洁白的雪地里,在冰冷的月光下更显得悲凉。不得不说电影的细节处理很到位,嫁人前和发疯后的颂莲是两个辫子的发饰,因为是纯洁的,在作四太太时的颂莲头发是盘起来的,穿的也是旗袍,因为身份心理都已经从学生转变为了女人,封建大家庭里没有自由的傀儡,是男人的附属品。电影中锤脚这个封建规矩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一次锤脚的颂莲还是个学生,严谨而不习惯的锤脚,第二次锤脚时就已经从一个少女变成了有过性体验的女人了,开始享受锤脚的快感。笛子作为电影中颂莲父亲的遗物出现,他的存在暗示着颂莲与大少爷的发展,同时他的消失也成为颂莲对于陈老爷对她爱情的期待彻底幻灭。而在《妻妾成群》中箫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总而言之电影的改编需要比文学作品的表达更为细节和复杂,一个镜头有时远胜过几百字的文字叙述,电影更注重声音,光线,颜色,构造,布局等。文学作品又是影视作品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