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春节逐渐演变成一种仪式众多的社会文化现象和民俗活动。今天,我们一起探索春节背后的心理功能吧!
一、家人团聚心理
春节在即,无论路途多么遥远、过程多么艰难,人们仍然会本能地向往与家人团圆、共享天伦之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春节回家团圆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要,彼此之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温暖氛围,能满足人们内心安全的需要以及爱和归属的需要。
二、情感慰藉心理
在春节期间,我们通过与家人、亲戚、邻里好友之间的互动,增强彼此间的情感沟通和联系。家人之间团聚聊天,可以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络;邻里亲友之间走访拜年,可以拉近彼此距离,消除隔阂与孤独;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也可以通过春节来维系自己与祖国的联系。因此,春节蕴含着人们浓烈醇厚的情感,满足了人们内在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定式。
三、敬祖尽孝心理
春节祭祖作为一种特殊的仪式,在中国人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一家人怀着敬畏心理祭拜祖先神灵,在表达感恩的同时祈求能继续庇佑家人。而借助特定的时间举行特定仪式,在某种意义上,不仅表达了对先人的尊敬、怀念、感恩、继承、报答之意,也强化了家庭成员对家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四、求吉祈愿心理
民众的求吉祈愿心理,是一种有着广泛民众基础的民俗心理现象。这实际上是一种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趋利避害心理”。春节期间有着许多约定俗成的习俗,人们讲究说吉祥话,如互道祝福“恭喜发财”、“万事顺意”、“步步高升”等;也讲究做吉祥事,如贴春联、放爆竹、发红包、守年岁、吃年夜饭。这类民俗的表达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心理暗示功能
纵观春节的传说和习俗活动,都充满了积极的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是指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等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比如,过年前我们通过大扫除、贴对联、祭灶、放鞭炮等活动,期待新的一年红红火火、顺顺利利。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春节习俗的重视,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展现。
六、缓解心理压力
当代社会急剧转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给我们莫大的压力。精神的紧张、身体的焦虑都需要有个归宿能休养生息。春节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以及“自我疗伤”的不错选择。这段时间在家人的关爱中吃好喝好休息好、恢复体力并调整好身心状态,在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面前卸下心防、释放压力,得到久违的放松,以便在春节后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崭新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祝愿大家卸下身心疲惫、补充心灵能量,在新的一年里,以崭新的面貌、积极的心态遇见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