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酸葡萄”中的故事广为人知:狐狸想吃葡萄,但由于葡萄长得太高无法吃到,便说葡萄是酸的,没有什么好吃。
在以往的认知中,酸葡萄效应不过就是给自己找借口罢了,是嫉妒他人的不良表现。
过度沉溺于这种自我安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有很多。
一方面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滋长心中对他人的隔阂;而另一方面,它也会让我们囿于自我垒起的舒适圈中,一点点把自己最初的坚持与梦想消磨殆尽。
当我们把自己的失意归因于外多过归因于内时,个人的自我反思能力便已在退化了。
然而心理学上以此为例:把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
酸葡萄效应其实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是心理学中合理化作用最典型的表现。
“酸葡萄效应”指的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败感时,为了解除内心的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这种方法也叫“精神胜利法”。
生活中,这种酸葡萄心理随处可见。
到了一定的年龄还没有找到对象,总是说着“一个人要比两个人自由”,其实内心着急得要命;
没有考到好的大学,告诉自己告诉别人“现在北大清华出来可能都找不到工作”,可是屡屡在好工作面前碰了壁;
同事进公司才半年就升职了,心里总认为“还不知道是靠什么潜规则上去的呢”,但心里很清楚那些成绩骗不了人……
人无完人,这种心理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只是体现的方式和内容不同罢了。而且,只要是自我心里愿意,就算是鸡蛋里也能挑出骨头来,但是其实这和存在的问题毫无关系。
与其相反,假如你拿了一个没有熟透的柠檬,一些没有柠檬吃的人可能就会用酸葡萄心理来“诋毁你”。
说你的柠檬肯定是没熟透的酸柠檬,这个时候,有些人就会为了“争一口气”,努力去证明自己的柠檬是甜的。
这种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甜柠檬”机制。
“酸葡萄”与“甜柠檬”机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中合理化作用的典型表现。
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现实。
运用“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缓解心理压力,是人们运用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 。
现在有一些人,总是在羡慕着别人,认为别人的都是好的,往往忽略了自己所拥有的。
我们不妨学习这种甜柠檬心理,适度的利用它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心理暗示自己是最棒的,使自己从自卑走向自信,从自信走向成功。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去赞美别人,去学习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我们要承认在某些时候技不如人,要告诉自己向他看齐,而不是在原地一味地嫉妒和抱怨,抱有“酸葡萄心理”。学会主动出击的人,才能在大的生活环境中占据上风。
应该肯定合理化作用具有明显的积极教育引导意义。作为一种应对挫折的心理防御形式,无论是其中的“酸葡萄”效应还是“甜柠檬”机制,当人受到挫折后,适当地应用,能减轻心理压力。
“百年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心理防卫功能的确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然而沉溺其间对心理生活却有显著的副作用。
比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总是寻找理由为其受到的侮辱或遇到的不公待遇开脱,这就活得太窝囊,可悲可叹了。
任何一种事物都会有正反两种意义,只要起到暂缓心理压力作用,使心理得以平衡,就有其实际意义,即"合理化"的酸葡萄效应。当然,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此,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熙桓心理
事有正非,物有两面,对于同一件事,因为自身的观念与立场不同,认知和结论就会不同。所以有的人失败了可能要死要活,有的人总告诫自己我可以,并不断进步。
不只是事物,每个人也都是两面的,不能单纯的、极端的去为一个人或一件事消极或过度积极。
只有看清楚问题的利与弊,我们才会有正确的判断与抉择,扬长避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达到最优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