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你想约朋友出去玩时,他(她)却告诉你没有时间陪你,你的感觉有点遗憾吧;当你因工作需要找同事帮忙时,他(她)却一口拒绝了你,你的感觉不会只是遗憾吧;而当你对自己引以为傲的直爽性格,被你的亲人、朋友、同事说“不”时,你的感觉则可能是直接往焦躁的路上狂奔了……
为什么我们的情绪会反应,而且有时反应这么激烈呢?能不能平静一点,将得不到也做到象得到了一样的情绪反映呢?
事实上,有时我们很难平静接受别人带给我们的情绪反应。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心理受挫。但我认为,这只是描述了事情的结果,却没有说清事情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多事情在开始时就已埋下了受挫的种子,只不过你没有看到或不愿承认而已。
2
悲剧发生往往都是不明就里、自以为是导致的。你的悲剧或许就是你的主观加乐观造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心理预设,一个在人际交往中因为被隐藏,经常被擦枪走火的环节。
需要是情绪的种子,得到了我们满足,得不到我们焦虑。心理预设为什么会被隐藏,主要与我们太自我有关。人与人交往不是独角戏,不可能只涉及到自己,肯定还得有他(她)和你配合。因此,你的想法要得到实现,关键取决于你打交道的对象。但这一真相却往往被你的主观情绪给遮蔽了,因为在你出发之前,你就预设了对你有利的结果,或者你想看到的结果。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拓展一下哦。比如说,你在评价一个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时,他(她)是真的像你说得那样如此不堪吗?还是你想看到的他(她)需要的就是要像你说的那样如此不堪。进一步引申哦,因此,如果你是一名领导者的话,千万不要怪你的下属不给你讲真话,要怪就怪你自己根本就不想听真话。因为作为领导者,在你的心理预设中,你所所希望看到的是在你的治下,你所在的单位和地方歌舞升平、形势一片大好。谁告诉你有问题,那就等于告诉你,你的能力有问题。所以,作为领导者,关键不在于你的下属想说什么,而在于你想听到什么。这样的例子历史上也是不胜枚举。隋炀帝的谄臣裴矩为什么会变成唐太宗的诤臣,不是裴矩本人变了,而是裴矩的主子变了,主子的性格和需要变了。也许你会说我也经常反思呢。这我也相信,但反思都与问题相关。不出问题哪来的反思。到了真的需要你反思的时候,恐怕,局面也早已不是你能控制得了啰。
回到开头的例子,正因为在我们向别人开口时,就预设一个对我们有利,我们想看到的结果,如约朋友出去玩时,我们约的时候就预设了朋友肯定会答应;找同事帮忙时,我们找的时候就预设了他(她)肯定会答应。因此,一旦他(她)们不按你预设的路线走,必然就会导致你的心理受挫和情绪的暴发。而直爽的人则不仅预设了别人会称赞他(她)这种所谓的美德,而且还预设了这种美德只有他(她)拥有,一旦你批评他(她)这种性格的不是,不仅意味着否定了他(她)这种美德,而且还等于告诉他(她):你这种美德我也有哦。因为此时的你,也讲了直话,也拥有了直爽的美德,和他(她)坐到了同一个位置,挤压了他的心理生存空间。所以,那些所谓直爽的人往往也是最听不得直话,最见不得别人直爽的人。这是个秘密,别说我没有告诉你哦。
当然,现实生活中因心理预设引发的情绪反应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我们为什么对孩子的成绩那么在意,因为他(她)承载的不仅是你家庭的未来,还有你对自己智商基因的自信。在你心理早已预设了:你的孩子是最聪明的,成绩肯定好得不得了。但天往往很难遂人愿。因此,如果你的孩子成绩不好的话,他(她)不仅意味着你的家庭前途难卜,而且还等于直接否定了你曾经那么自信的智商基因,所以你能不情绪激烈,能不立志作虎妈狼爸吗?还有为什么当家里和自己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时我们会行为反常,因为在我们的心理预设中不仅预设了别人会关注,而且还会议论。所以,还是低调一点,避免被别人关注。而一旦发现别人其实根本就没在意,这个时候你除了庆幸之外,或许还有些许的失落哦。因为,那也等于告诉你,其实你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3
解决心理预设引发的情绪问题还是要回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去寻求答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下来,生活下去,既取决于我们自己,也取决于他人。他者既是我们的地狱(萨特语),也是我们的福音,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谁也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往往是既受制于人,又有求于人。因此,就不能只讲自己的经济人理性,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还必须讲他者的经济人理性,寻求共同的利益最大化。因此,把得失看淡一点,把自我看低一点,少一点天经地义的埋怨,多一点意外之喜的感动,少一点自我为是,多一点换位思考,把别人的拒绝视为一种正常,把别人的帮助视为一种恩赐,用同理心把别人的心理预设的可能也包含进自己的心理预设当中,“行到水穷处”,自然就能够“坐看云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