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亲子关系?首先是父母与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法律保护下的血缘关系,包含生物关系、心理关系和社会关系。
二, 亲子关系中的教育要素
1,家庭中亲子的角色扮演受父母的社会地位、夫妻关系的状况、文化传统等的影响。社会经济底下的父母强调服从、尊重权威、更倾向于严厉的专制。反之,则更注重子女的独立、创造和抱负、更为宽容与民主。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与子女交谈、说理更多。反之,则语言贫乏,说理较少。
夫妻关系的状况决定了家庭中父母角色的扮演,进而影响了亲子关系的运行,构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效果。失缺自我的夫妻关系,体现为自我分化的缺失,父母彼此独立意识差,相互依赖,没有发展起正向的独立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表达方式。这样的夫妻关系给亲子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良性的夫妻关系是一种即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的关系。
文化传统孕育着不同的亲子关系。家庭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家庭传承文化的同时又创新着文化。不同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父母与子女角色行为的认识各有不同。不同的文化中,亲子关系的表现各有不同,体现为不同的家庭教育行为,在不同的亲子关系中成长出不同的儿童。
2,亲子之间的心里关系是亲子关系的重要内容。从心里层面而言,心里地位、情感交流、重要他人等均构成亲子关系的重要方面,从而影响了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内在地表现为某种心里地位关系,父母在孩子心中实际的心里地位。有的孩子从内心尊敬自己的父母,则父母的角色权威力量较易产生作用,相反则产生反作用。 一项中日幼儿家庭教育比较研究认为:父亲在孩子心目中肯定或者否定的形象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十分重要。信任父亲的孩子,自我批评比较积极,自信心强,自我控制好;反之则自我放纵,或者只屈服于外部压力(父亲十分严厉)来控制自己。
情感交流是亲子关系的重要内容。子女要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父母能将自己的情感顺畅地传达给孩子,重视孩子的感受,注意从孩子的立场看问题,重视孩子提出的问题,并与只分享情感,耐心倾听孩子的声音。一方面珍惜与子女在一起的时光,另一方面又避免事事代劳,同时随时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存在。
父母几种错位的施爱方式:(1)过度纵容,对孩子失去合理的限制;(2)过度牺牲,父母为子女无条件地付出,而孩子从未感受到被爱;(3)过度保护,使孩子免受伤害,其结果是孩子丧失了学习的机会。(4)物质满足,典型的补偿心理的体现;(5)质量分离,表面上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多,但交流较少。
重要他人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即某一人物无形中成了他生活中的坐标或心目中的偶像。
重要他人分互动式重要他人和偶像式重要他人,前者是动态的,比如: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后者是静态的,在生活中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人物。
父母重要他人的关系也可能产生正负两种作用。有五种家庭的父母不能给孩子以适当的榜样:(1)不充裕的家庭(2)动荡不安的家庭(3)反社会的家庭(4)虐待性的家庭
3,亲子关系除了角色关系、心理关系之外、还有一层伦理关系。
亲子关系还是一种运动着的伦理关系,在不同的时代,其被赋予不同的伦理内涵
三 亲子关系的传统与超越
1,传统的亲子关系:重角色行为,轻亲密关系;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重替代行为,轻独立意识。
2,亲子关系的超越:重塑家庭亲密关系、重视儿童自我成长、培养儿童独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