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清晨灯光 宁静寂廖
2009年的夏天吧,重庆开县第一高级中学高59级的同学搞了一次规模很大的50周年聚会。作为这个年级的同学之一,老妈自然积极参与其中。
对于这次聚会,老妈至今记忆犹新。
那本制作精美的同学通讯录,老妈翻了又翻,看了又看,来沈阳定居前专门放在随身携带的背包里,生怕遗失在老家的房子里。
老妈不止一次跟我讲,她的高中同学里有不少名人,有从政的,有科学家。名字我一个没记住,反正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很有建树。
老妈告诉我,她们开一中高59级当年6个班,同学众多。
2009年那次聚会,筹划人张罗和准备了好几年,费了好多功夫,才把在世的同学全部找到。
包括去世的,全都找到了名字和去世前的大致位置。
正式聚会时,老妈她们才得知,那些同学当中,60多人去了另一个世界,已然没了参加同学聚会的可能。
对于这次聚会,老妈和她的同学们并不满意,尤其是对开一中,可以说是意见很大。
根本原因,在于开县一中的领导对于这些当年的学生们不理不睬,很不热情。
更为过分的是,当一大帮年过古稀的学生或是老人在新校园参观时,竟然没有一个在职的校领导或老师作陪,唯有老妈她们当年的老师颤微微地走在前面做着向导,向自己同样已经年迈的学生们介绍着开一中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是的,因为三峡工程,因为开县老城已经淹没于汉丰湖之下,老妈她们印象中的开县一中已经没了踪影,她们能回的母校早已时过境迁,根本不是当年的地方,也全然找不到当年的模样。
说起这次聚会,说起开县一中现任领导们的糟糕表现,一向与人为善的老妈同样愤愤不平。
不过老妈和平常一样没有去责怪和埋怨,而是拿她们初中同学回母校聚会的事情作比较。
凡事就怕比较,优与劣,好与坏,一对比,全都一清二楚。
老妈上初中的母校是重庆开县陈家高级同学,目前和开县一中、试验中学、临江中学同为开县的四所重点高中之一,位于开县长沙镇。
我没记住老妈她们回陈家同学聚会的时间,只记住老妈对陈家中学的领导赞不绝口,说他们没有忘记用心照顾这些已经年迈的学生。
与开县一中的不管不问完全不同,陈家中学的领导对这些初56级学生回到母校高度重视,不仅安排专人全程负责食宿、使用教室、校内参观、召开座谈会等相关事宜,校长还亲自出面讲话和安排宴请,让老妈她们感动不已。
老妈她们给陈家中学留下了一座铜像,给开县一中什么也没留下。
事实上,从老妈的讲述里,我能感觉到她对陈家中学的感情更深一些。
因为正是在这里,老妈用心读书,成绩很好,最终被保送到开县一中就读高中。
那时候和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开县一中都是我们县里一流的重点高中。
现如今,因为利益驱使,因为移址新建时学校领导层出了腐败分子,因为临江中学、陈家中学和县试验中学的迅速崛起,开一中难以继续一枝独秀。
对于开县一中的现状,老妈这个曾经的开一中学生是痛心的。
那种痛心,真诚而让人揪心。
被陈家中学保送到开一中就读后,老妈的成绩依然很好。
上高二时,学习很好的老妈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被送到万县二中重点培养,做好了冲击北大和清华的准备。
万二中是当年万县地区拔尖的高中,至今仍是重庆市万州区的名校之一。
彼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粮食紧缺的年代,全国人民只有一个中心任务:全力支援农业生产,让更多的人有饭吃。
于是,学校开始压缩办学规模,学习不好的学生被大量劝退。
但那时不叫退学,而是叫休学,说是支援完农业生产再回来继续读书。
老妈学习好,自然不在劝退之列。
不幸的是,外公被被活活饿死,老妈的人生轨迹也随之发生逆转。
老公死后,对大女儿抱有很大期望的外婆并没打算中止我老妈的学业。
不幸的是,生产队有的人眼红了,见不得我老妈那么成绩优异地继续读书。
于是,生产队领导开始以劳动力紧缺为由,一周给开一中去一封信,强烈强烈要求我老妈休学回家支持农业生产。
开一中的领导和老师们自然不会轻易放走任何一个学习好的学生,他们拖着不办,一拖再拖,甚至没有告诉过我老妈生产催她回去的消息。
生产队继续不停地写信催促,进而上升到政治的全局的高度。
开一中的领导和老师们终于顶不住了,不得不让老妈休学回家。
那是个政治原则高于一切的年代,开一中的领导确实背不起不支持农业生产的罪名。
就这样,老妈被迫休学,并且彻底休学,从此束了自己原本充满希望的学生时代。
若干年过去了,老妈曾经很伤感地对我讲:当年学习好的高中同学里面,或许数她混得最差。
或许真是这样,但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正如老妈经常念叨的那样,如果不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如果外公不英年早逝,如果生产队领导不那么操蛋,老妈的人生之路必然是另一种走法。
在拥有巨大动力和惯性的历史车轮面前,个人永远那么渺小和无助。
人生命运,有时真就不能自我把握。
凡夫俗子,尤为如此。
渝夫 2012年2月12日6时25分写于辽宁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