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考古视角来看商周之变,评分很高,也确实有些新东西。
在此之前,对于夏商周的印象,停留在儿时看的《封神榜》,纣王的酒林肉池、暴虐无度,姜子牙带领着各路神仙辅助文王、武王伐纣。。。。
但从实际已出土的墓葬情况来看,貌似完全不是。
商朝的文明技术远超偏远部落崛起的周族,但是却一直延续前人的人祭传统,甚至常以贵族献祭。
虽说以现代眼光来审视,会觉得其残忍血腥,但那可不是商人的首创,而是从上古就开始的蒙昧迷信,并不能作为纣王一个人的诟病。
而在作者的描述中,《易经》更像是文王被囚日记,记录了他在关押期间目睹的各种剥皮拆骨的祭祀过程。
更为大胆的是,作者推测,文王的长子邑,也就是神秘死亡的伯邑考,是被纣王拿去祭祀了。按当时习俗,甚至可能被剁成肉酱赐予文王及来营救的兄弟周发、周旦,以考验其忠心。
通过考验的父子三人得以全身而退,返回部族。继任的武王周发却常常被梦魇缠身,英年早逝。周公吐哺,也可能是食兄之肉留下的心理阴影。
如此大胆的猜测可能令人难以接受,但历史本身的真实性又有多少呢?
好比,苏妲己,原本是苏国公主,甚至于周族有姻亲关系,在营救文王的过程中也可能出力引荐兄弟三人,才使其得以面见纣王,献上贡品以求得释放文王周昌。也正因如此,武王伐纣成功后,保留了可能是其子的武庚的王位。
但在历史上,却把妲己列为祸国祸民的妖妃,把商纣的祭祀行为栽赃在一个女人身上。
成王败寇,历史永远是由胜利者撰写的。何况历经千百年,残留下的不过是当初某个个体狭隘的眼光下残缺的一角,岂能当真?
作者通过文物论断,殷周之变,带来的是对于人祭传统的改变。武王与周公旦因为自身的惨痛经历,决心改变人祭的陋习。由此创造了新的华夏文明,在同时期的全球领域内,都是领先的。
也许周的技术不如商,但是其良善之心是更高尚的。
后世的孔子在结集六经时,可能发现了周公的这个湮灭行动,并将其贯彻,剔除了相关的古籍,留下一份纯粹的经典。他还呼吁“始作俑者,岂无后乎?”也是担心人祭的再次复兴。
历史的价值在于为镜为鉴,无论真相如何,只要我们能借此受益,明了如何取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