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酒丰之、以贤乐之、以礼待之、宽袖济带、云鬓华之,此乃我汉家礼仪也。五千年泱泱华夏正是礼仪之邦,而这等端庄秀雅的礼仪正是我中华民族心中所奉行的道德之外的展现。礼是与时俱进的,虽然时代不同、名称不同、要求不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南风人一起共商共建!
我认为,不学礼,无以立,文明有礼是我们在校园内,甚至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尚品质。
《论语》里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刑罚,人民不会有道德感;用道德、礼治,人民就知廉耻、守规矩。当今时代,是一个熙熙攘攘、“礼崩乐坏”的时代。据报道,一位中国网友在埃及旅游,在卢克索神庙浮雕上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一行字,还发微博炫耀。这样的中国游客,虽然是个别人,但却给整个中国的国民形象抹了黑。相反,一个人如果有教养,这个国家都会让人陡生好感。知名艺术家陈丹青有次到罗马旅游,走进一家古董店,一进门就自顾自挑选上了,当他抬头询价时,连问了好几件,店主都说不卖。陈丹青不解,店主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都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那我告诉你我不卖。”陈丹青这才恍然大悟,罗马是文艺复兴的故国,非常注重礼仪与教养,而自己在不经意之间,暴露了粗鄙的人格。所以,需要利用传媒,旗帜鲜明地打出美与丑、善与恶的旗帜,弘扬礼仪风尚。可见不懂礼,难以在社会上发展。
“不学礼,无以立”校歌里说道:“楼宇雅静,乃我学堂”这正是学校对我们的期望,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人所追求的校园环境。反观,楼道里时不时传来大声的谩骂、餐厅里的那些刺耳的叫声、见到老师径直走过的身板、经常一些人在洗手间门口堵着过道聊天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并不是像校歌中所说的那样“雅”,“静”。可是这些人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不正当的。为什么不会加以改正?是否是为了自身的虚荣心?为了彰显自己的“风度”?这种行为在别人眼里看来就是滑稽的行为。是相对来说令人反感的行为。但为何这个问题会持续至今。 我认为导致现在这样的局面有外在因素当然也有内在因素。现在的网络对我们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挺大的。用一写“梗”嘲笑同学、在网络上学习一些不雅的词语带到学校里甚至还肆无忌惮的传播。自身习惯之后,一影响到了一些同学他们也开始。便形成了这种“风俗”。但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内在需要的外在体现,环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系系相关,应此我们应该去改变这一现状,而不是说一直的顺应他,任其继续这样发展。
不学礼,无以立。 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他从小知书达理,聪明好学。他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父亲的朋友来家中玩耍,带了一盘梨。孔融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哥哥和弟弟。父亲问孔融为什么给自己挑了最小的梨。孔融回答说:“我的年纪最小,所以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父亲接着又问孔融:“弟弟年龄比你更小,最小的梨应该给弟弟。”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让着他,所以大的梨应该留给弟弟吃。”父亲听后甚为欣喜。这是大家从小听到大的例子相信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一个小小年纪的小孩儿可以懂得这么多的道理自是了不得的。那我们为何不做出改变呢。从孔子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礼是每一个人自己自觉养成并运用的。平时我们必须要修身养徳,当人的品行到达一定境界就可以从心所欲,且不逾矩。所以平日我们需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慢慢养成文明有礼。
我们总是认为校园永远是纯洁、美丽的!那么,在这么美丽的校园里,同学们,你怎么可以漠视那尽情飞舞的果皮纸屑玷污着校园的风景,而不伸出双手送它们回家呢?你怎么忍心让洁白的墙壁,留下串串脚印,还发出幸灾乐祸的笑声呢?你怎么能让美丽的校园在香烟的烟雾里失魂落魄,怎么能在你同窗好友的面前上演刀光剑影、插队哄抢呢?难道你没有察觉到师长眼神中那一丝担心、那一屡疲惫?同学们,美丽的校园不仅仅只需要别人的付出,更需要你我的文明举止。我们应当理解礼,学习礼,最后成为拥有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