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风雨谈,高品质学习)
【2016年国考副省级】“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丨思路提纲丨成公原创
思路一中心论点:以礼立身,以礼兴国。
分论点一:订立规章,让“礼”有章可依
分论点二:善用舆论,让“礼”无处不在。
分论点三:加强教育,让“礼”由心而生。
思路二
中心论点:重建礼仪之邦,彰显大国风范。
分论点一:领悟传统文化真谛,提升文明修养。
分论点二:妙用时代传媒伟力,引导礼仪风尚。
分论点三:高举法治德治大旗,保障国民素质。
丨原创范文丨成公原创
以礼立身 以礼兴国
成公申论 木昜
旅游景点喷漆涂鸦、地铁过道摆桌吃饭、老人碰瓷倒地、游客大闹机场……近年来,种种不文明现象频频见报,引来旁观者纷纷侧目。其中虽然不乏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故意夸大之嫌,但不文明现象频现已经是毋庸置疑的。
千百年来,中华古国一直被誉为“礼仪之邦”。“不知礼,无以立。”小到对他人说一句“谢谢”,大到一个国家的和平外交政策,礼不仅是个人的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更是国家民族屹立文明世界的必由之路。但随着国人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随着中国被冠以“制造大国”“经济大国”等各种“大国”称号,我们国民的文明素质、我们国家的文明风气反而出现了问题。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我们急需解决这些问题,重建文明礼仪之邦。
订立规章,让“礼”有章可依。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礼仪观念也很难深入人心,礼仪举止也很难推行开来。按照多数人的看法,“讲礼”只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但是,当经典话剧《雷雨》遭遇笑场,高铁霸座之人肆无忌惮,当这些“失礼”甚至“无礼”行为,频频挑战我们的道德底线,提醒我们国民素质有所下滑时,我们也不能停留在谴责层面,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是必然的选择。譬如,对于旅游等不文明行为高发的领域和行业,就大可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规范旅游市场和出游行为。规章制度明确了,以礼兴国就迈出了第一步。
善用舆论,让“礼”无处不在。在信息化的时代,电视、广播、互联网在带来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许多人质疑新媒体带来的信息片段化的获取方式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许多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播放不雅广告甚至假广告,让群众产生排斥情绪,严重损害了传媒的健康发展。媒体有传播正义与文明的责任,可以通过引导媒体在黄金时段播放公益广告,在传播易于被公众接纳的片段化信息中大力倡导导向正确的价值观,让文明渗透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汇聚文明的涓涓细流。
加强教育,让“礼”由心而生。在追求实用主义的影响下,教育的发展在不断强化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习得上越走越远,却将道德养成和挖掘自身成长的空间抛诸脑后。许多已经成年了的大学生缺乏担当、无视文明,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缺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教育部门需要重新审视现行教育对培育人才的认识,要知识和品德“两手抓”,扎实做好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工作,让教育有知识的人和培养有道德的人同步,践行对爱、对善、对智慧的教育,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发自内心地明理知耻,崇德向善。
一百年前,民国怪杰辜鸿铭曾把“礼”英译成“生活的艺术”。辜老先生的一些言论,着实让人难以苟同。但对礼的诠释,确实让人心折。通过立规、宣传、教育,礼可以立身,可以化人,也可以兴国。当这种生活的艺术浸润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时,当这种生活的艺术流淌在社会的每个角落时,中国人就会真正成为辜鸿铭所赞许的“有着成人之思和赤子之心的人”,中国就会重新成为文明国度、“礼仪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