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张艺谋成为了世界首位执导夏奥和冬奥开闭幕式的“双奥”总导演,两场开幕式都得到了潮涌般的好评……这周刚好读了《张艺谋的作业》一书,算是补充了对“老谋子”的了解,书中讲到“老谋子”称谓的来历(并非想当然理解的“老谋深算”)——因为上大学时,张艺谋的年龄较同班同学最大的还要大10岁,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同学们送外号——老谋子,一直沿用至今。
因“家庭出身”原因,张艺谋说他稍懂事起就是夹着尾巴做人,做什么事都很谨慎,什么事都付出百分百努力,不能让人家抓住一丁点把柄,他的大同学张会军对张艺谋在大学期间的描述是,“时时处处拘谨,沉默寡言,做事,学习,说话谨小慎微”……书中还特别讲到,在上大学之前,张艺谋甚至认为自己完全不配上大学,理想就是上个中专,然后在厂里谋份工作……好在机缘巧合(本质是他专业能力突出),被破格录取了。
在书中,张艺谋特别强调到,因自己出身不好,在工作中总是想着要让自己“无可替代”,最初的“稀有”技能是写大字报、画毛主席像。为了写好大字报,他经常有意识地练字,学写各种字体,不断地画毛主席像(这在当时背景下是极有“市场”的,我记得在某部电影里看到过一个场景:父母批评小孩时,只要小孩开始背毛主席语录,大人马上就会停止批评……)渐渐地,张艺谋练就了拿手绝活:拿放大尺画巨幅毛主席像,拿拖把蘸着颜料写超大标语。有了这些本事,张艺谋被不同的红卫兵组织征用,并且争相抢夺,成了香饽饽。书中特别强调,这对对张艺谋来说,一个感觉是充实,一个感觉是被承认:原本是边缘人物,终于可以像颗螺丝钉了。
关于画毛主席像,张艺谋回忆说,下乡插队时他自己带了工具、颜料和油漆,在下乡的陕西省乾县杨汉乡北倪村,也没人要求,当然更没征得别人的同意,花了几天功夫,把村里所有的门全画上主席像。“现在想来,那时候确实有政治激情,尤其要通过这种方式显示自己的忠诚,加上自己的出身不好,黑五类,我就要把主席像画得比别人更大,更鲜艳,红彤彤。”全村焕然一新,大家都出来看,张艺谋缩在后面,听老乡们的赞叹和评论,心里有点小得意……
“我一开始就有这个意识,让自己迅速工具化。”张艺谋说。工具化你就会对别人有用,人有了用,有些东西(批斗)就不会找到你身上,你就会有空隙生存。“工具不是个坏词儿,有用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张艺谋进一步强调,“恐怕我今天也有这个嫌疑。”实际上,从08年奥运会到今年的冬奥会,以及我们看到的“印象”系列(如印象西湖、印象桂林等),这些都是张艺谋自我工具化被应用的一面。
我们经常讲,一个人刚步入社会,到企业里,到岗位上,到底是在学什么?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岗位工作的“套路”,为什么前辈们在面临各项工作和问题时,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有各种应对问题的套路,我刚做咨询的前几年,每次独自去客户现场时,都会觉得特别紧张,害怕自己出错,也害怕自己回答不上客户的各类问题,甚至是害怕客户一眼看穿了自己……后来,渐渐地我发现并体会到,尽管我们(不排除有一些不了解管理咨询工作的人)把管理咨询描述得比较高大上,但本质上,我们也是客户的一个工具——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工具,同时,我也进一步发现,那些获得客户最多认可的管理咨询顾问的共性是:能帮助客户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或者是能够超过预期地解决客户的问题,本质也是自己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
把自己工具化的一个基础工作就是不断练习、学习和实践。在《张艺谋的作业》一书中讲到,已过70岁的张艺谋(1950年出生),特别勤奋、刻苦和极度自律,他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看小说、选剧本、搞创意、弄研讨、做功课,几乎从不间断……他的日常作息是凌晨五点睡,早上十点左右起,吃全天唯一一顿正餐,接着看小说、看剧本、开讨论会,他极少休假,从不空出时间专门旅游,他觉得参加国际电影节捎带就旅游了,专门旅游浪费时间。“我们这一代人受的教育,不会善待自己,不懂得享受。回想我的经历,一步一步碰上的好机会,同代人比你有才华的不少,上一辈人就更不用说了,你还在浪费时间,虚度光阴,说不过去。所以我也习惯了,自律、用功。”一天一顿饭,多的时候睡五个小时,少的时候睡三个小时,连续几个月这样熬下来,一般人的身体早垮了。张艺谋解释自己少吃:“我认为现代人都是撑死的,你没有那么大的运动量,新陈代谢也慢,吃那么多做什么?”因此把自己工具化的第一步就是要不断地刻意练习,并保持良好的自律。
另一方面,在我看来把自己工具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坦然面对各种赞誉及批评。在书中,张艺谋讲到他的很多作品拿到很多大奖,包括奥运会也给他带来了很多的肯定和荣誉,但同样,他的一些作品也受到非常多的批评和否定,像《三枪拍案惊奇》就是市场认同度非常低的一个作品,面对潮涌般的刻薄的、尖锐的恶评,张艺谋都能够坦然地对面对和处理……在我看来,这也是作为“工具”的一个属性——作为一个“工具”,在被使用过程中就必然会面临有人爱(用得顺手),有人厌(用得别扭),所以在接受赞誉的同时,也应该能够心平气和地接受各种批评。以我自己为例,每周写一篇公众号文章,都希望获得更多的阅读量,但实际上如果真有一篇文章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大概也会有很多的批评(不认同),有些甚至是完全无厘头的……而我是否准备好愿意接受这些批评(评论)呢?!如果真能把自己当工具,也就更能够坦然面对各种好或厌。
总结起来,张艺谋在书中谈到的他一直在践行的理念——把自己工具化,让自己有被他人使用的价值,而因为把自己当“工具”,要有面对各种正面、负面评价的心理素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