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说话,似乎从小都是看别人怎么说怎么做,大家也都在互相模仿,很多说话方式都在潜意识的影响着我们,比如恶意揣测,比如正话反说,比如指责,错误归因,强加因果等等。
今年在观察长辈们的聊天方式,她们总是会陷入无休止的拌嘴和争吵中,似乎总要争输赢上下
而让她们陷入这种境地的就是说话方式。
遇到问题,总是要找到一个人或事情去挂靠责任,话语里不是指责就是嘲讽,一来二去,不吵起来才怪。
有时候自己实在看不下去,会插嘴打个圆场,利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去做一些努力,但是自己一旦投入进去,而收效甚微的时候,心里的那份挫败感就让自己感到非常受伤🤕
好在我及时抽离出那个情景中,给予自己充分的同理心。同时也在反思自己操之过急的心态。
从时代背景来说,祖辈父辈生活在贫困的六七十年代,他们受的教育少,学到的一切都是受环境的影响,大环境下,说话从来不讲究,任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无论是亲密关系,亲子关系,都是那种剑拔弩张的状态,长期在这样的沟通模式下,很难改变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做到好好说话。
而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不仅解决了温饱,还奔上了小康,因此,在情感上的需求,也进一步得到提升,我们渴望互相尊重,理解,能够提供情绪价值,我们希望拥有良好的家庭氛围,人际关系。
改变虽难,但行则将至。好好说话是需要练就的本领,好在通过阅读学习,我相信一切皆可通过刻意练习改变,因此,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在保持对自己同理心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这根深蒂固的说话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