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假,在中国传统教育观念里,都被认为是“老师的福利”“学生的疯狂”“家长的无奈”,老师和家长总是以“监管者”的姿态给学生们布置“假期作业”,无论是作业形式、作业质量、作业评价方式、作业价值等都出现了层出不穷的问题,使得寒暑假成了极少数“被严管”学生的逆袭期,大部分学生的发展的停滞期甚至倒退期。
但是针对寒暑假生活的研究我还是第一次接触,由李家成教授主编的《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让我对寒假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第一章“在教育的空隙开展教育研究”从教育研究对象、过程和结果三方面探讨了基于教育实践的你好寒假项目研究的价值和可能。我也就认真阅读后自己班级的寒假生活前期安排,进展进行粗略的小结和一些反思。
一、为什么要研究寒假生活?
教育研究不仅要在已有的结构、边界内,作解释性、批判性或建设性研究,更需要通过突破边界而实现教育的不断更新乃至于重生。
寒假与学校教育在时间上看存在特殊性,寒假是一个学年两学期之间的一个“断裂”,在这期间,教师有参与其中的意识(自上而下地布置相应作业),但是又缺少主动自觉高质量影响的能力。放寒假的“初衷”在我看来,应该是希望学生回归家庭,走近社区的,可往往因为学校的“寒假作业”的限制,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无法发挥其作用。所以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寒假,到底是谁的寒假?
本章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寒假生活的研究应该对于学生、教师、家庭、社区、学校等都是价值的。
自上而下地布置作业方式简单粗暴了,那就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商讨;作业内容单一枯燥了,那就学科综合,寓学于乐;缺乏教师指导了,就善用互联网等手段;与学期初生活割裂了,就开展寒假作业展评展示,在学习和班级文化布置中利用假期成果资源……
特色的寒假作业是我2013年接这个班级以来一直在做的事,虽然已经在作业内容形式上做了很多努力,也利用微信群在寒假期间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比较频繁地监督、鼓励和评价。但在参与2018年“你好,暑假”项目后,对学生的假期生活安排有了新的做法。
1.针对六年级的学生特点,师生共同讨论主题后由部分学生自主安排任务集。中国的教育研究者更关注中国本土的教育问题,关注中国本土的教育问题。而我面临的是一群即将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一群“过本命年”的小猪们。所以我们共同商议的寒假生活主题是“红红火火本命年,勤勤恳恳升学假”。大家经过自行研究,合作讨论出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任务。
2.由全体学生自主投票产生各种类型的最终任务,并确定最终的展示形式。通过班级公众号发布可供选择的任务清单,鼓励全体家长、老师和学生都进行投票。最终决定最后的任务内容,并商定成果展现形式。
3.不足与反思:在寒假活动前期动员中,继续采取以少数带动积极性的做法,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没有考虑全体学生。寒假是回归家庭进入社区生活的阶段,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也由于近五年家长教育积极性,学习能动性调动不足,导致无法全面调动家长和社区参与,也因为这样的认识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对寒假生活和学期生活探究实践的重要性。
二、寒假生活存在哪些可能性?
真正的研究源于教育敏感:发现问题、发现研究资源、发现研究空间,同时预期其研究结果,透析其研究价值。
身为乡村班主任,五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要充分调动家长的学习能力,提高所有家庭教育水平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一直都是采取一小部分带动大部分的方式。
中国年,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年味渐淡,但是在农村,我们恰恰有很大的优势。年味是农村家庭最不缺的,合理开发这一资源,让学生们从小在心里扎根这一传统习俗,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显得特别有教育价值。如何感受年味?家长在这个活动中能起什么作用?老师可以起什么作用?如何利用其他社会资源?
1.家长带着孩子结伴去璟园感受年味。1月31日武义共青团在璟园举办了“猪事顺利,有你有我”的年俗文化节,看到朋友圈转发的这一消息以后,李老师在群里进行了分享,平时上班时间安排特别紧的智钰爸爸主动担任接送陪同任务。在璟园大家体验剪窗花,做灯笼,猜灯谜,还玩了一些童趣怀旧的游戏。
2.小队集体组织共同剪窗花,写祝福,包“平安果”,感受同学家庭过年气氛。今年是晓莉家在新房子过新年的第一年,晓莉热情地邀请小伙伴们在2月1日去做客,一起剪窗花,写福字,也感受一下他们家浓浓的年味,有空的家长都聚在一起,做做平安果,张罗特色菜,其乐融融。
3.微信群分享自己家庭特色的“年味”。
三、有意义寒假生活可以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在“你好,寒假!”项目的研究中,教师们发现,这个时间段内,学生可以有不断的自我发现,可以有新的探索,可以学习、巩固一系列的技能和知识。
在这次研究中,借助互联网+的思路,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的学生交往依旧发生着,这使得寒假期间的世界资源真实影响着更多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学校、家庭、社区、世界真实地交融在一起。
在整个寒假活动的策划中,学生们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和调整。比如我们班涛、宇轩这些同学名副其实的作业困难户,恨不得没有任何学习任务,但在自己策划作业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毕业班的学生,要适应初中的繁杂学业,必须有学习意识,都自觉把学习任务放在第一位。
同学们在寒假期间,有观察,体验甚至操作。做饺子,打扫卫生,烧菜,整理房间等这些简单的生活技能在早期学习中获得并在假期派上用场。做豆腐、发糕、熬冻米糖等具有家乡特色的过年食品制作在学生们的参与中,虽然不能独挡一面,相信这样的参与意识,带来的一定是一门门不失传的“手艺”。家长们在“传授”的过程中也充满了责任感和自豪感。
“互联网+”的应用让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跨地域空间的沟通成为了可能,教师能远程参与活动,进行鼓励,提醒,监督和评价,“旁观者清”,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反思总结,并思考有意义的方式方法,寻求更有价值的教育实践方式。
最后,作为一名朴素的一线教师,我一直觉得研究是遥不可及的,“资源互补”这个词让我十分感动,在之前“2018你好,暑假!”项目中,李家成教授带领的专业团队给了我耐心细致地专业研究写作指导,让原本对“写”好无概念的我有了一些自信和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接下去,我会继续研读《你好,寒假!》,也会努力读更多专业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