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个人,带着一根长长的竹竿进城。走到城门口,出了问题。
怎么回事?竹竿太长,横着拿吧,超过了城门宽度,竖着拿吧,超过了城门高度,进不去了。
这个人横着试试,不行,竖着试试,还是不行,急得一头大汗,怎么试也是横竖不行(突然怀疑这个“横竖不行”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这是边上一个人说,也不要横着,也不要竖着,你把竹竿顺过来不就行了吗?
那个人恍然大悟,是呀,顺过来以后,竹竿的长度就不再成为障碍了嘛,竹竿再长,还能长过道路呀。
昨天设计一个零件,外形尺寸是26×28×35毫米,因为材料特殊,又着急用,找到一家熟悉的加工厂,他家正好有现成的材料。
我问他,您剩下的材料规格是多大?他回答说,15×53×136。我想,这可咋办?
很明显,他的最小尺寸15<26,没办法加工出来我期望的尺寸。
这个零件主要功能是隔热,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我想,那就把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来完成特殊材料不可替代的隔热功能,另一部分换个材料,完成连接作用。
这样的一个思路转换,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因为分开以后,设计出来的隔热部分只有9×16×28这么大,那个毛坯料就可以加工出来了。
咱们西安那套激光标印剥线机,是可以用手动操作的方式来独立完成剥线功能的。
有一个客户,要求在距离导线端头10毫米的位置进行剥线操作。这是一个很困难的事。为什么?因为导线放在剥线位置,需要一个定位的过程,可是剥线位置与定位位置的距离超过了10毫米,没办法满足定位。
或者说,能放在定位工装上,就没办法满足10毫米的剥线距离,如果一定放在10毫米的距离上,就没办法准确剥线。
如果用别的东西辅助,比如用钳子夹着,操作又特别不方便,何况不是一根两根,要加工几十根,太麻烦了。
我问,客户导线的长度可以改变吗?毕竟是加工样线,一般来说不会严格要求长度。回答说没有这样的规定。
我说,那就好办了,先把导线放在定位工装上剥线,剥好以后,按照剥好的位置再去裁剪导线,保证那个10毫米,这不就可以了吗?
遇到问题,能够充分打开思路,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设计那个零件,能够敢于把它一分为二,从功能入手,用不同的材料完成不同的功能,这是不拘泥于零件外形,深入功能层面思考的结果。
剥线位置问题,也是一样,能够从最终结果入手,考虑客户最终需求,而不是简单按照客户给出的初始条件往下思考。
有的时候,客户不太清楚该怎么做,甚至都不太清楚他究竟想要什么,需要跟客户进行充分沟通,协助他们厘清目标,从而找到更好的满足客户方式。
如果只是看那个拿竹竿进程的人,也许很多人都会发笑:这个人可真傻,怎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其实,如果不认真研究工作方法(广义地说是任何一件事的解决方法),我们每个人也不过就是那个人,最多就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关系,并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