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1自我观察日记 第186天/1825】表现:8分
体验:
1.下班回家穿上运动鞋,快走慢跑40分钟,回听检视阅读方法,发现练习后回头再听,对方法的理解更深入了些,有新发现的喜悦。
2.稻盛活夫《成法》→爱与贡献。心中有声音在问自己:你是在怀疑自己在了解自我中有错吗?
3.复盘昨日,儿子抗议:妈妈又在给他建议。本来心情还好,结果被妈妈建议给弄坏了。惭愧,在自己情绪不佳时,还不忘给孩子的建议。“静等花开”的承诺又食言了,改变的课题分离又冒出头来。主动缴纳罚款5.2元。
4. 用卡片法读《自我的本质》序言部分 +用检视阅读方法读了《自我的本质》第一章。对序言部分带给自己的新知和对自己曾经的假设的挑战和获取信息的关联有兴奋感。
5.与孩子和孩子爸分享自己对“自由-幸福-成长”理解。其中对每日晨读的约束,其实是为了成长后获得内心自由的打通,让孩子和孩子爸明白了我为啥在他们眼中这么辛苦晨起学习而自己却感觉特别的开心的原因。在分享中,也让孩子看到妈妈坚定要改变的力量和决心。
学习和发现
①“自我是幻象”&佛陀的“无我”。大脑是决定“我是谁”的关键部分,自我是在我们感觉,知觉和思想共同作用的体验中浮现出来的幻象,这与曾无法理解的佛陀观点“无我”关联,对“无我”、“空性”有了新的了解。
②“自我可独立于大脑存在”&“人有8颗心”之间。本书提出了许多神经科学家拒绝接受的观点“自我可以独立于大脑存在”的观点,联想到曾有佛法中有一个观点:人有8颗心(眼、耳、鼻、舌、身、意、意根和如来藏心),其中的“如来藏心”与序言中讲的“大脑像建立模型一样制造了属于自我的经验,把每日从各个层面向我们袭来的零散的感知觉信息相互连接,构建成完整且有意义的形象,并在记忆中留下长久的印记。”有相关吗?人真的有第8颗心吗?
③挑战旧认知1。本书的观点“我们以为的自己受外界的影响比想象中更大”,这个是对自己曾经对环境决定论和原生家庭决定论的不屑的挑战,也挑战“以为自己掌控着自己的言行。”
④挑战旧认知2。在本书中基因遗传,带给自己又一大冲击,自己曾认为婴儿就是一张白纸,孩子好坏在于我们家长如何去“描绘”这张白纸,在这儿从遗传学角度,让自己看到人有天性,我们人从小开始建构自我,一方面基因遗传影响,还受到情境影响,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自我。这也是对自己曾经不能理解大家为啥在不同场合下用不同标签介绍自己的挑战。
⑤对人本主义有了新视角。本书一个观点:“成功和失败的根源,其实不完全取决于个人。它们更多受到了社会的影响。”,这挑战自己的是对“自己是一切的根源”,“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边界的思考。
今日三只青蛙
1.沉浸阅读1h。√
2.跳操2组(√)
3.三餐+部分清洁(√)
其他:话题研讨会
行为分析及改进措施
1.沉浸阅读完成79分钟(47分钟序言+32分钟第一章),沉浸度8分。并用1小时,关联自己。共用时2h19分
2.自我观察记录(1h)
总体情况:没有因为学习影响生活。周末在不影响生活情况下适当增加学习,可接受。
新发现问题行为:在与孩子交流中课题分离问题行为有发生。
改进措施:
1.儿子负责反馈提醒;
2.发现一次就主动罚款缴纳学费给孩子。
行为坚持规则
保证(生活):
①睡觉+冥想:6小时晚间睡眠时常(正常保证10:00前睡,特殊保证11:00前)+午休30′+冥想10分钟
②运动:一周3-5次运动(跑步5km,平板2组+跳操2组)想象期望行为发生的未来美好画面。
③周末:家人+休闲娱乐+清洁整理房间(周末娱乐活动:电影或外出爬山等)
保证学习:
①每天沉浸阅读1小时(先把检视阅读作为第一目标练习) [选最好奇的点卡片法阅读]30分钟
②自我观察记录:重点关注学习与健康不平衡的问题行为(想法,情绪,行为)。
③晚复盘+计划第二天青蛙事件。
④当要选择新的行动目标时,首先问自己的现状,特别是时间精力!
⑤重点关注:高危情境+自我调节情况
明日青蛙
¹《自我的本质》第2章沉浸阅读
²自我观察记录
³三餐+整理房间
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