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没有几个中国人不知道这个故事:《司马光砸缸》。
说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故事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新近发行的全国中学生使用的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十五课106页”一篇选自《资治通鉴》的文章“孙权劝学”的注释:司马光(一0一九至一0八六)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在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今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然,他还是散文家。而司马光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年),至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姓上官名尚光。尚光成人后移居城西龙堤南坡,并建亭名日“感恩亭”, 以报司马光救命之恩。(光山县现居上官姓氏家谱中也有记载,上官姓氏后裔众多知晓该故事),后人为了纪念此举,遂将此坡改称上官岗或尚光岗。
以上内容多来自网络百科,如果愿意,人人都可以查看到。
当然,我的重点不是替网站作此无聊也无意义的宣传。
我是想不通为什么今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一条调侃历史和伟人的微博为何让我颇为气愤?!时间过去大半天了,我仍然不能装作没有看到它。
这条微博出自一位粉丝量颇大的微博达人,一百多字的内容是:
【段子】司马光拍拍王安石的肩膀:“介甫,跟我斗,你还太单纯了。”王安石淡定回击:“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砸了个水缸吗?换了我也一定会这么做,我比你只是少了一个机会罢了。”司马光眼中射出两道寒光:“机会是自己创造的,你只知道老夫砸缸,却不知道那小孩是怎么掉下去的!
尽管历史告诉我们司马光与王安石是政敌。但我也相信,历史最起码在这件事情上不至于文过饰非。我实在不能在内心容忍这样一种对历史的调侃。调侃也要有底线,过了,简直就是污蔑!
“您本人就是司马光?还是期望中国2亿儿童都成为您心目中的司马光???”我忍不住发问。
人心叵测呀!马上有粉丝就回复“挺好的。我也不肯定司马光的人品!”“有见地!”“机会是自己创造的!”“有意思!嘿嘿嘿。。。”......甚至几十个赞。
即便您本人没有恶意,也不是段子的原作者,只为觉得一个段子好玩么?
作为一个文化人,或者说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拥趸的不是名人也想成为名人的人,也实在不该传播这种东西。发散这种东西实在有碍一个文化人的体面也对大众不负责任。更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不负责任。
我几乎觉得寒意四起。这样扭曲历史文化,怪不得日本人敢坚称钓鱼岛是他们的领土!自己本应引以为傲的历史,自己的民族瑰宝都可以肆意歪整,胡乱调侃,何况他人!
我们真的要把这样的概念输送给那些可爱的孩子?让他们学会除去奸诈,狡诈,耍心机,钻营,说谎,诬陷,就不再坚持真理和真知?让他们学会不惜一切手段,一切只为当官?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我觉得悲哀。
其实我不姓司马,连司马家族的边都一百杆子、一万杆子也搭不着,但我仍然气愤和心痛。
文化是什么?知识又是什么?懂得多就真的算作有文化的人?我看是有知识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