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长沙回来,突然有些怀念湖南那种尾音上翘可爱亲切的口音了,也是莫名其妙的就想了解一下方言了,和前桌同学讨论了一下,又翻阅了很多资料以后才知道原来方言有那么多学问。讲台上的语文老师自说自话般讲着 炼字 ,而我在下面偷偷拿手机刷着知乎,看着吴语 粤语 京片子等等方言变迁的历史。
班里网速太慢,听了会儿课,到开始从一个字来剖析整个作者的状态时,我实在是听不下去了,无聊的开始自己写诗,就那么随便的凑了几个词语就拼出了看似很"高大上"的诗句,再自己对照着什么意向解读指南,更是显得忧愁万丈。
实际上我是非常讨厌上语文课的,当然这是原本。那时候我突然觉得,语文真的很有意思,语言与文学,神奇的语言,伟大的文学。那些方言啊,名著啊,妙笔生花的戏剧还有让人如痴如醉的诗。然后我就开始思考:"那为什么我会觉得我从小讨厌语文呢?"后来我想通了,只因为它是一项考试科目。
再仔细一想,确实,作为一名文科生,上了高中就开始讨厌数学,而初中时是很喜欢数学的,原因很简单,初中数学成绩很好,基本上都是前三名。上了高中没怎么听,而且难度又增大了,更重要的是它对于考试的比重实在太大,让你躲而不及。但是不得不学的情况下,硬着头皮使劲听了几节课的数列,就觉得数学还真是神奇,又正好听了罗辑思维《费马大定理》,就真的感慨: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令人着迷的。
但为什么我们会厌烦它呢,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并没有将教学引导到培养兴趣上来,而是提高成绩。实际上引导到兴趣上并不需要太长时间,只是因为教育者懒而已,完成教学任务就好,反正一定会有考得好的人。那就可以产生一套万能说辞:"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室,为什么人家可以。。。?"
教学任务总是枯燥的,它不会写着 让学生们感受到XX的魅力,而是 XX第一章 三节课时间。还有考试框架的限制,导致我们无法去花上一个礼拜研究一下中国方言,我们无法感受到莎士比亚精彩绝伦的现代与古英语结合的台词,更不能去研究复杂的立体几何是如何从欧几里德《几何原理》中五句看似废话的真言中变化发展出来的。我们甚至都无法结合今天天气情况来讨论一下原因。结合到美国教育,很多人无法理解在美国小学一个小小的课题可以讲上一个礼拜,而在此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不是将这一课题研究的无比透彻,而是很多学生在老师布置的查阅作业,研究课题之中爱上这门学科。自然以后的学习也就信手捏来,游刃有余了。我想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基础理科水平比美国人高那么多,但诺奖却一直花落别家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最让人丧失兴趣的一部分,是创作,或称之为创造。我们将一首诗研究的透彻到逐字拆解,但是呢?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写诗,或许有人说写诗是一种感觉,教不出来,但起码有人要教我们可以自己去创造吧,大多数情况是,在语文课上写诗会被当作你开小差,或是你恋爱的征兆~当你产生兴趣时,才会去创作。因此断绝创作,也就掐掉了你进一步发展兴趣的萌芽。
同样也剥夺了另一过程:思考,这里所说的思考是指自主、自由的思考。而不是跟着老师的思路,那不叫思考,那叫消化。你会发现在你真正思考过后提出的疑问,通常都会被老师认作跑题或与考试无关,更有甚者会被扣上扰乱教学秩序,批判应试教育的帽子。
其实写这篇文章本意并不是想批判应试教育,而是对自己学习的一个剖析,因为当我发现我其实是对语文非常感兴趣的时候,内心的矛盾促使我思考后产生了这篇文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更重要的是,在你真正专心投入一件事后,你才能知道你是否对其感兴趣。而我遗憾的只是让我进入那座殿堂的门之前一直被封死了,被教育同样也被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