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6日 周三 晴
1.什么是智育?(智慧)
智育意味着获得知识,更意味着发展智力,不能把智育简单归结为积累知识。
2.如何进行智育?
只有当把知识当成发展思维的手段时,发展智育的目的才能实现。途经是创造行劳动:生产劳动,研究,实验,独立研究生活现象和文献资料,文学创作尝试等。
3.通过劳动进行智育是不是职业劳动?
智育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不能仅理解为狭窄的职业劳动。在苏氏这里,劳动不能理解为狭隘的职业劳动,他的概念是多变的,更多时候指智力劳动。这里,苏氏不是用智育把五育替代了?不是,他更多是强调是以智育为核心。享受人类的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必须以智育为核心,要不会被误导,成为韭菜。一个人有足够的智育,他会保持必要的清醒,此时的精神生活才是真正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不能变成齐步走,应该是丰富多元的。
4.智育或者说智力训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但却是以正确的世界观作为方向。
智育必须有方向,智力训练不仅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体系,而且有助于强化信念,即证明、确立和捍卫某种东西的志向。即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因为信念是非理性的。也可以用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理解。也就是说智力不可能离开世界观和科学存在的。所有的理智一定是以某种信念作为前提。没有这种信念作为基础,信念没有理性的审查,它可能会妨碍你。如果没有信念、精神、审美,你可能是一个工具人,作为一个工具人,你也需要有智力,但没有完整的一种品格。世界观、审美是给智力训练以动机和方向。爱因斯坦说上帝不会掷骰子。因为,他的时代是一元论的时代,他不能理解悖论,混沌理论等,他一定会找这个社会简明的法则,不能忍受相互冲突的东西的存在。这种世界观对他非常有好处,但也会对他形成妨碍。皮亚杰在早年强调回到事实本身,把哲学悬置起来,但在晚年,他认为必须有哲学的世界观作为根基,否则看到的是一堆事实。此时苏氏就把智育讲完整了。没有世界观的引领,智育更多是一种形式训练说。逻辑训练就是形式训练,每个智育训练都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是非理性的。
我们的反思:今天的学校教育没有智育,更多是教知识,思维没有灵活性。更适合你让我做什么,我做什么,没有信仰。
那如何进行智育?苏氏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多次提到,要到词语的源头去旅行,如何上思维课,这些是小学低段的训练方式。到中年级,他讲阅读自动化、阅读的重要性,这也是智力训练,到高段及中学,他讲两套大纲,这些都是学校里智育的途径。前面讲的是具体的方法,到这一条,苏氏进行了概括:智育的真谛。讲智育不能讲堆积知识,要讲发展智力或者叫发展智慧,要让知识活起来,让知识流动起来,在生产劳动,研究、实验,独立研究生活中进行,同时,智育与美育,文化教育不能分开,智育与训练相联系,是用来证明、捍卫某种东西的志向。
问题1,中学如何抓智育?
中学是智育的关键期,小学阶段智力发展主要发展潜意识里面的智力,可以靠大量的阅读去刺激,生成。中学阶段孩子已经到了形式运算阶段,理论上讲是给孩子以真正的研究与申辩,今天中学的问题是没有研究与申辩。我们不反对背诵,但老师讲不清楚是大问题。举个例子,政治学科,人与自我是哲学上的大问题,可以直接运用,也可以搜集相关文章,组成课程资源,让孩子读,在这个基础上再讲。还可以编选东西方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老师有研究的意识,可以搜索,编辑,形成课程单元,有哲学,文学的,带给孩子就变成精神大餐。孩子考试会更好,再看书上的东西,更清晰,孩子发展了理解力。政治课特别适合与申辩,历史课适合与研究,因此政治学是对孩子进行思维训练最后的学科。老师的专业发展真的需要完成方向性的转型,现在这样的课实在是太少了。历史上范姗姗老师课的模型再配上两套大纲会比较完美。只背结论,然后厌学,孩子很可怜。从这意义上讲,老师成为了学生的天花板。中学政治围绕主题研究,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多角度理解一个主题。没有多么难,意识和方向很重要。
问题2:一线如何抓智育?
起点仍旧是浪漫,仍然是阅读,阅读是最好的起点,直接抓精确部分,要求很高,小学与初中一样。先阅读,整本书共读中就含有智育,还不需要老师过多的准备。在问题设计方面,我们从模仿入手。小学阶段智育是双系统,一方面阅读系统,以浪漫为主,浪漫里面有精确,教材这个系统以精确为主,智育思维训练以大概念,语文要素完成,对一般老师来讲,是有难度的。跟着别人走,一点点消化理解模仿。再抓就是有效性:知识清单、预习等提高教学效率的东西,不要直接奔最难的东西,折腾不出来,要有个节奏。
问题3:苏氏对于德智体美劳有没有核心?
在苏氏那里,人是核心,有时德智体美劳是五个方面,有时是五个维度,从大脑的角度理解智育,智育与德体美劳不在一个维度。大脑有三层,爬行动物脑,刺激反应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边缘系统,杏仁核系统,叫情绪脑,外面的大脑皮层我们叫理智脑。情绪脑管什么?情绪、信念、价值观、意义是非理性的,而理智脑则是理智,所以我们讲智力,更多时候讲如何发展理智,因为如果没有理智,我们的情绪则是非理智的,同时我们又知道,情绪与理智脑并不是截然二分的,是相互渗透的,紧密编织,是一个人的两个侧面,不能分开。离开了理智的情绪是盲目,离开了情绪的理智是冷血。理解了这些,德智体美劳跟这个是高相关的,大脑的设计是底层逻辑,德智体美劳是人为划分的,这些划分都不是准确科学,都是基于应用而划分,德智体最高阶段是美,没有必要把它拎出来,劳动也没有必要单独拎出来,但现在都是这么讲的。劳动是一种综合,美也是一种综合。
家庭如何补救学校的不完善?
学校是教知识的,教养是家庭培养的,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学校老师是作为工具人存在的不是自由人,很多人也敢于做工具人,因为自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一个老师兢兢业业完成工具人的责任就不错了,一些老师有自由气质,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东西,这是好的,但不能把好的当成对老师的要求。一个孩子怎么做人是家庭的作用。古往今来,教养是家庭的事,在现在,公平教育成为要求,但这种公平是普惠性的,每个孩子的个体发展是家庭的事,家庭在孩子求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