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一只不会叫的鸟叫起来
----阿拉丁956
据说,有这么一个段子:一只鸟不会叫,曹操会逼它叫,刘备会求它叫,司马懿会等它叫。
表面看起来,“等”是最被动的。如果曹操不第二次征辟司马懿,司马懿这个“风痹”7年之症不就白白浪费了吗?
有些人与有些人就是绝配,诸如司马懿与张春华。司马懿因为不想被曹操征辟、因为风痹装病多年却因为暴雨冒雨救书被婢女发现、因为年仅13岁的张春华果断地做掉了婢女且从此再也不请婢女和下人而亲自一手承担所有家务,他俩是绝配的——有其夫就有其妇。
再如曹操与司马懿。曹操知道司马懿在等什么,司马懿也知道曹操会“需要他”,哪怕是已经荣升丞相,天下没有他曹操不能用之人的时候,他曹操依然念念不忘一直装病没有征辟的司马懿。于是,“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也就欣然入仕。
假如曹操不复征辟司马懿,仅仅是假设,司马懿这7年肌肉几乎退化的卧床装病是不是值得?而且7年时间,代价是不是太大了呢?
据说,一个人撒了一个谎,就需要不断地去把这个慌圆了。可司马懿的这个慌,是不是非得需要7年的光阴去圆它?是否值得其实已经毋庸置疑。仅就事件本身进行剖析,难道这不正是司马懿的独到之处吗?——“没有一件事会被轻易放过”。何况他的对手是曹操呢?
就算这7年时间,曹操因为北伐忙得一塌糊涂而无暇念及司马懿,就算曹操手下名仕成群不缺你司马懿一个,司马懿依然不敢有任何懈怠、不敢有任何放松警惕之意。
就算47年后,司马懿故意装病骗曹爽,他依然是“没有一件事会被轻易放过”。尽管这一次的对手没有曹操的老辣,但谨慎的司马懿依然不会轻易降低圆慌的标准,始终隐忍不发、耐心等待时机。
三国时期的人物如此,放置今天,有啥参考价值或者启迪?
答案也许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的。大到为人处世,小到职场同事晋升竞争,若一味地只会“等待”,是不是与瞬时万变的信息时代背道而驰?会不会错失良机而贻误战机呢?各位友友可以发挥想象力,展开联想,笔者愚钝,确实无法说出一二三。
若继续深刨,将司马懿的隐忍、耐心放到具体业务层面,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体悟?诸如......
也许,你会觉得,人生在世,面对一只不会叫的鸟,有时候需要逼它叫一下,有时候需要哄它求它叫一下,有时候还真的耐心等它主动叫一下......
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形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有时甚至是几种办法揉在一起使用,才是正确的解决问题之道。一味地只学会“等”可能多少有那么一点点“不合时宜”了。
但愿您的观点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