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我在豆瓣认识了一个同城的男生,加了微信,偶尔也有闲聊。但我们的聊天只能用尴尬来形容,我们像两条永远不能相交的平行线一样。我有想过问题出在哪里,是因为我们不熟,还是因为我慢热不会聊天。我做了最后的努力,约了他看电影和一起吃了饭。结束回家后,我下定决心跟他说清楚,我不清楚他是否对我有兴趣,但我绝不能给他错误的期待。
我没有打电话给他,只是在微信说的。文字表达更符合我的个性,且更容易。我描述了我在与他相识交流过程中的种种感受,最后表示“我觉得我们不合适”。
我在想,拒绝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一件事。但对于我这样一个生性敏感的人来说,拒绝别人和被人拒绝都使我难受。
我很少拒绝别人,只要在我能力范围内,我都会答应的,即使有时候感到委屈。只是可控的。但被拒绝是不可控的。所以为了不要面对被拒绝后的尴尬,每次开口之前,我都会斟酌再三。后来,我发现有些人能很好理解和处理拒绝,被拒绝对他们来说,很稀松平常。而有的人会比普通人有更多的沮丧、愤怒,比如我。这类人有一个统称“拒绝敏感者”。
拒绝敏感者是指害怕被拒绝的人。心理学研究发现有些人有拒绝敏感的倾向:对他人的拒绝会产生过度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他们总在焦虑地预期自己可能会被拒。一些明明不好不坏,模棱两可的情境中,更容易感觉自己被拒绝。
其实,拒绝敏感者是很困扰的。他们总要控制不住地有较低预期。在恋爱关系中,拒绝敏感者有可能为了维护关系,避免冲突而做委屈自己的事情。同时,拒绝敏感者总是把伴侣某些行为解读为「不爱我了」,「不够喜欢我」,「不考虑我感受」,他们的恋爱体验也会消极。
另外,拒绝敏感者不仅仅敏感,而且不敢表达诉求。有一个人也跟我一样,害怕被拒绝。他在做职员的时候,做好了proposal,却不敢提案。他不想被这种恐惧束缚,不想停止前进。现在他是一个创业者,所以要面对投资人,面对很多的拒绝,他必须克服恐惧。他找到了一种被拒绝治疗法。
被拒绝治疗法其实是一个游戏。它要求参加者30天内主动寻求拒绝,慢慢地被拒的次数越来越多,人就会渐渐麻木,不再恐惧被拒绝了。这个人叫蒋甲,一位生于北京、生活在美国的30岁华裔青年。
他用视频把100天内寻求拒绝的过程记录下来,每天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有的视频的点击量达5万。在100天的时间里,他每天找人,对他们提出肯定会遭到拒绝的奇怪请求。
比如向一位陌生人提出借100美元
比如请求汉堡包店店员给他来个“汉堡包续杯”
比如请求甜甜圈店帮他做个奥运五环形状的甜甜圈
或者捧着一束鲜花敲开陌生人家的门,请求将它种到对方家的后院里去
又或者对一位以前不认识的大学教授提出,希望走进教室,帮对方去上一堂课。
一开始,他被拒绝后,立刻say sorry就跑了。后来慢慢地,他就不跑了,学会问“为什么”,学会解释,学会提出别人心中的疑问。很神奇的是,他觉得别人不会理会他的时候,别人答应了他的请求。原来开口也没那么困难,被拒绝也没那么恐怖。
有没有想过,被拒绝也可能很有趣。总之,不要逃跑。没有永远的拒绝,你只是暂时不被接受。或许第101个人接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