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日常生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很多人都对语言不够重视。一般人也常常把推敲字词看成是“雕虫小技”,不太重视语言修养,不注重推敲文字,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针对这一现象,朱光潜先生写下了《咬文嚼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回顾这篇文章,寻找有益素材。
“咬文嚼字”现在一般用作贬义词,意思是过分斟酌字句。朱光潜在这篇文章中赋子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即写作时要字斟句酌,力求精确、传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文通过对文学史上的“炼字”实例进行分析,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咬文嚼宇”的精髓,阐明“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用认真的态度和谨严的精神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自身语言运用能力。
关于这篇文章,我想起码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方面的启示。
第一,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痴迷精神,必须专心致志。
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有一次贾他骑着自己的瘸腿瘦驴来到了长安大街上,当时秋风正急,枯叶纷飞,他情不自禁吟出诗句“落叶满长安”,但是苦思冥想却不得下句,苦闷之时,忽得“秋风吹渭水”一句,于是喜不自胜。此时却不知,因为太入迷冒犯了京都府尹刘栖楚,所以被拘留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才得以释放。后来他继续去友人李凝隐居处拜访。因此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句。可是用“僧推”好还是用“僧敲”好呢?贾岛反复瑞摩,口中吟唱,手足比画,旁观者都为这个痴人发笑。这时京兆尹韩愈的车马刚好出来,而贾岛不觉骑驴冲进了车队中,于是左右的人把贾岛捉到韩愈面前。贾岛只好实话实说,韩愈感到非常惊讶,他思考良久说:“敲字佳。”于是两人并驾而行,共同谈论写诗的方法,之后结为朋友。
第二,要有创新思维,敢于打破传统、挑战权威。
朱光潜先生认为语言需要创新,这才有出路。尽管郭沫若、王若虚、韩愈都是名人,但他勇于打破惰性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与他们不同的见解。他并没有因为韩愈说“敲”字好,就人云亦云随大流。他在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想来先生对文字和文学的探讨和研究,正是因为打破了常规思维习惯,才会有如此独到见解!
好啦,今天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探索下一课《说木叶》!最后,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弹幕中谈谈你关于本文的想法。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