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段话解释起来比较简单,“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但是怎么理解呢?
「道」——即天道、仁道、治国安民之道,是人人都需遵循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它就像是太阳一样,照耀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是每一棵树木、花草所向往的方向;
「德」——即内心的慈爱、仁善,肥沃的心田,如同广袤、肥沃的田野,可以为树木花草提供充足的养分,让它们扎下深深的根系;
「仁」——即德心由内而外的散发,如同带着土壤中营养的水分,由深深扎入土壤中的根系,吸收并输送到树干、枝叶,以维持着整棵参天大树的生命的活力。
「艺」——即各种各样的才能,比如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算术、医学等,这些就像是在风中摇曳的枝叶,散发着生命的光泽与各式各样的形状。
这些都是孔子自身的表述与描绘,但是春秋时期的天下局势混乱,各国的为政者与读书人对于道德根本不感兴趣,他们“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所以作为一个“传道者”,孔子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使天下达到自己偶像周公治国时代的太平盛世,单纯讲道德是不会有人听的,所以只能通过文化、艺术、礼制来吸引他们,对此孔子用了“游于艺”,这个「游」字有畅游、展示、宣扬和研习的意思。
这有点像是养花,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都是因为优美的枝叶、漂亮的花朵,通过直观的视觉愉悦,而慢慢产生了兴趣,进而开始种花、养花,开始学着了解其习性,采光、适宜的土壤、合适的水分。所以这段话也揭示了孔子通过教育了推行自己思想观念与实现政治目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