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学术思想的中心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点来回答。
“志于道”中的这个“道”是指什么呢?有人说孔子只讲人道,不讲天道。因为他说“天道远,人道迩”。他是说天道离我们认知的水平太高远了,我们暂时不讲它,先把人们自己切身的问题解决了,再去讲宇宙等天道的问题。其实孔子关于天道和人道的思想都体现在《易经》的《系传》中,不能偏面地说孔子只讲人道,不讲天道。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努力希望将来达到这个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导我们要立志,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不是能做得到,那是另一回事。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的。换句话说,“志于道”是讲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古人解释“德”就是“得”,有成果即是“德”,所以很明显,孔子告诉我们,思想要志于道,行为要依据德行。
“依于仁”,仁有体有用,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所谓性命之学,心性之学,是内在的;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譬如墨子思想的兼爱,西方文化的博爱。“依于仁”,是依傍于仁,也就是说道与德如何发挥,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
“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这个“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里上就没有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
所以孔子的思想还是强调要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