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去学生家,所见之景令我感慨颇多。那是一个种粮大户,几百亩的土地见证着一家的辛勤耕耘。然而,当早晨 10 点多的阳光洒向大地,爷爷奶奶在忙碌地搬粮,晒粮时,几个孙子孙女却仍躲在房间里,或在刷手机、或在睡梦中,未曾起床。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父母晨起劳作,总会将我唤醒,他们下地劳作,我就负责放牛,烧饭,打扫屋子。待他们劳作归来,和我一起坐在干干净净的屋子里,吃着简单可口的饭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许不知,他们不仅教会我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在成长中养成勤劳的习惯、爱和理解、责任和义务……
正如我读过的《触龙说赵太后》所启示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教育孩子时,让他们参与生活与劳动至关重要。如今,有些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然而,这种过度的保护,并非真正的爱。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劳动,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良好途径。当他们亲身参与到家庭的日常事务中,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有责任为家庭贡献力量。在劳动中,孩子们学会珍惜成果,明白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劳动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生活和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从播种到收获,从家务整理到物品维修,每一个环节都是生动的教材。孩子们在实践中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也会变得更加灵活。
大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喜欢劳动,经常帮妈妈做家务,还在火车上卖过报纸。正是这种从小培养的劳动习惯和实践精神,让他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能够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发明了电灯等众多伟大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劳动能够塑造孩子坚韧的品格。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们不会轻易退缩,而是学会坚持,勇敢地迎接挑战。这种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走向成功的基石。
作为家长,我们应当给予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引导他们在生活和劳动中成长。让我们不再过度宠爱,而是用正确的方式,培养出有担当、有智慧、有毅力的下一代。
唯有让孩子在劳动中历练,他们才能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