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塔.乃斯是美国医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美国流行病学会主席,《走出思维泥潭》可以说他列举了大量的真实案例,通过科学研究打开我们的眼界,通过事实告诉我们思维的跳转和打破是多么的重要,不仅仅在科学研究,即使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我们仍然受益匪浅。
一、思维远比个人能力更加重要,一个成功的人一定具备不同凡响的思维模式
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而我们身边从来不缺少掉落的苹果,只是缺少发现的脑袋。
1995年3月从美国回来后,立刻召集了自己的朋友和学生,一共24个人挤在马云家里,给他们讲述自己的美国“奇遇”。最后表达了自己想成立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想法。当时在场的24个人,有23个人都投了反对票。面对这样的局面 他毅然决然的辞职下海。
1995年4月,马云夫妇,加上电子工学院的同事何一兵,在杭州文二路租下一间12平米的房子,成立了一家名为“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的公司。他敢于尝试并且辞掉人人羡慕的工作,打破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
1995年5月,中国黄页网站上线了,这是互联网上最早的中国网站之一。此时,离中国能上Internet还有3个月。试想一下,如果马云不是有着异于常人的思考方式,又怎么能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彻底改变中国甚至影响世界呢?可见一个人的思维决定了他的高度,而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的成败。
二、在引起问题的认知框架内思考,则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遇到问题我们习惯性的冥思苦想,不仅增加自己的烦恼也会让我们身边的人感到不安和不快,这种处理方式无形中有了扩散的影响,像连锁反应一样发生不愉快的事件。
其中婆婆帮媳妇带孩子的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我曾经因为看到婆婆给我的孩子穿太多的衣服而不满,也因为婆婆追着孩子喂饭而发脾气……婆婆带孩子让我们的矛盾日渐加俱,而带来的结果就是家已经不是温暖的港湾而是随时会爆发战争的潜在战场。家庭其他成员也会在潜意识里存在害怕、恐慌、甚至不想回家的思想。这样的局面困扰我太久,让我心力憔悴也无能为力。
但是读过《走出思维泥潭》之后,才豁然开朗,原来我的认知一直都在固定的模式里,这个模式就是“老人带孩子不利于孩子成长”。既然我认定里这个认知框架,那么无论老人多努力照顾孩子,我的不良情绪仍然会继续下去。所以在引起问题的认知框架内思考,则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三、系统的改变认知框架,应对解决问题的方法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又怎么才可以解决问题呢?这才是读《走出思维泥潭》的关键,我一直认为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明事理、扩视野。而一本书如果让你茅塞顿开,开阔视野并且解决问题,那么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好书。《走出思维泥潭》不仅仅让你认识到思维的局限性以及走出思维的困难性,也让我们学会了应对事物的方法。本书提供四个步骤让你从容面对一切困难问题。
第一步,提高对当前认知框架的认识。
还是上述例子,我的当前认知框架就是“婆婆带孩子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第二步,考虑当前认知框架的结果。
因为老人带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我的存在强烈的冲突,导致的结果就是婆媳矛盾一触即发,公公和老公的立场不敢轻易变态,从而战火波及夫妻感情,甚至激烈的争吵还会让邻里不满。最终影响周围所有人的情绪,孩子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不良影响。
第三步,设计一个新的认知框架。
“老人带孩子不能只看缺点不看优点”,80,90后生存压力大,不能满足全职带孩子还要赚钱养家的双重标准。老人带孩子实际上是牺牲了自己的退休时间来帮助子女减轻压力。他们总是愿意用自己最后的一丝力量来贡献子女,况且隔代关爱也是真情实意的爱。相比较其他人需要雇佣保姆或者自己全职带娃,精力和经济压力都在减少。
第四步,考虑新认知框架的结果。
新的认知框架首先会让自己心情愉悦,良好的情绪不仅利于养成健康的身体,也利于家庭的和睦。夫妻恩爱,老人慈爱,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和故想体贴的环境中长大,自然性格阳光客观。而作为主角的我更会将全部的精力用在打拼事业。
困惑了,迷茫了甚至疲惫了,都不是你失败的理由和借口。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潜能,只是缺少引导我们的老师。《走出思维泥潭》就是你困境中最不起眼也是最具能量的一束光,闲来翻开看看,定不会使君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