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她的痛苦甚至是无以复加的。但是她还是仍然遭受人们的批判,在现代人的词典里,“祥林嫂”是一种遭遇困难,只会向别人倾诉的形容词。
我们在生活有没有审视过自己,自己有没有无意识间就将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在不经意像别人诉说,在说第一遍时,听着的人都会像你表示同情和安慰,但是你又会不自主地说着第二遍,第三遍,直到别人都无法再耐心的听下去的时候,你还是没有察觉到自己的不正常之处。你会说为什么我会遇到会经历这样的苦难,我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我心里容不下,迫切的想和别人诉说,这样也不可以,也是我的错吗?
所以,我们回忆一下这样的情景,自己或者是他人总是将诉苦挂在嘴边。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大概有三:
一是生活中抱怨的“素材”太多,古云“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如意了就心怀不满,心怀不满了就容易抱怨。
二是抱怨会给人带来一个心理上的暗示,就是: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在心理学上叫“防御机制”,就是我们心里不爽的时候,就会找一些理由去解释它,而一旦解释通了,我们就会感到舒服。
我们喜欢抱怨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就被种下了抱怨的种子,而且还在一直种下去。没有人喜欢抱怨,但却一代代“培养”了抱怨。这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很多父母们会熟悉这样的场景,孩子跑着跑着摔倒了,家长赶紧抢过去,跺几脚地,嘴里念念有词:“都怪你,这个坏地,摔到我宝贝”。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原本已经呼之欲出的哭声,马上就消失了。家长成功地制止了孩子的哭,却不知您也由此埋下了抱怨的种子——这事儿不怨我,都是别人的错。这种外归因有着强大的力量,也成为了我们很多人的行为习惯。抱怨者需要用抱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正确、甚至强大。而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根本无需证明自己。就好像那个摔倒的孩子,含着泪咬着牙爬起来,以后走再多的路,也不怕摔跤了,因为他学会了谨慎,而不是抱怨。
抱怨是一种“病”,是一种慢性病,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也是一种传染病,把负性情绪传染给他人。既然是病,那必须得治!怎么治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提升自己,诉苦的时候总是将自己处于一种弱势方,认为自己是无法承受的,而我们所要做就是使自己强大,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问题,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首先想的并不是解决,更多的是选择逃避,因为我不能,所以才给自己找了抱怨的借口,当我们开始抱怨的时候,又给了自己更强烈的心理暗示。所以我们要先学会处理问题,然后在抱怨的时候,反问自己为什么要抱怨,要理解抱怨是一种懦弱的行为从而刺激自己,最后,抱怨不是一个内心强大者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