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孔融小时候,正值东汉末年,也就是那个神童跟着父亲在各大时尚party出席个不停的时候。
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的儿子,学N代孔融自然也被拉入了书香门第遛娃团的行列中,随着都尉父亲大人混迹于各种社交场合。
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头脑,在其中的一场时尚party,也就是“东汉好神童”真人秀节目的李膺老师战队专场中,年仅十岁的孔融选手崭露头角,一鸣惊人。
说起李膺老师,那可是当时的大名士,被众人仰慕。具体被仰慕到了什么程度,从一个小例子就可以看出来:
经学家荀爽曾经去拜访李膺,主要要求为李膺老师赶车,回来后高兴地说:“今天居然为wuli李膺老师赶车了。”粉丝的忠诚度,堪比今天的各种偶像应援团。
那么,孔融选手是如何在李膺老师战队脱颖而出的呢?
第一个环节,孔融运用了“文化实力套瓷法”
孔融到了李膺家门前,对门吏说:“我是李膺导师的亲戚。“
门吏连忙通报李膺。李膺心中狐疑,我什么时候有这么一门亲戚?不过反正也在海选,亲不亲戚的都无所谓,于是就放孔融进来了。
落座后,李膺问孔融:“敢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
孔融掏出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孔子问道图“,对李膺导师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问礼于您的祖先老子(李耳),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如此有文化底蕴的实力套瓷,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都惊呆了,第一环节,孔融选手完胜。
第二环节,孔融选手运用了“逻辑反转碾压法”。
第一场结束后,有毒舌评委之称,太中大夫陈韪姗姗来迟,别人就把孔融选手刚才的表演告诉给他听。
陈韪连续翻了三个华丽丽的白眼,不屑的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
孔融也不含糊,马上来了一招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回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也就是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一下子还没反应过来,想清楚之后,立马感受到了一万点伤害,甚至开始怀疑起了人生。
02
成年后的孔融,延续了年少时的才华横溢,成为了继蔡邕之后的又一位文坛宗师。此后,孔融又名列当时的文学天团“建安七子”之中,官也从北海相、青州刺史做到九卿之一的少府,
在文坛和仕途都混的风生水起,总算没让毒舌评委陈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评价一语成谶。
有趣的是,孔融人生担任的最后一个职务竟然也是太中大夫,没错,就是那个毒舌评委的官职。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个人。”
03
年少成名,成年后业绩非凡,但孔融恃才放旷的性格还是暴露出了重大缺陷,最终激怒了曹操,惨遭灭门之祸。
看惯了《三国演义》,我们可能会觉得被曹操杀掉,并非个人问题,只是政见不同,曹汉不两立罢了。除了那个杨修有点儿作茧自缚的意思。像董承、吉平、王子服都是颇有忠义之风的人士。
不过,演义终究是演义,历史上,除却政见上的差异,孔融之死还是有些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意思。
孔融看不上曹操,这是实际情况,不过他既没有采取类似荀彧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也没有身体力行联合周边力量反曹,而是充分发挥了才子”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技能,向曹操发动了一轮又一轮阴阳怪气的神嘲讽。
《后汉书》等史料中,描述了化身孔怼怼的孔融同学对曹操的三连怼:
(以下对话略有恶搞成分,但与史书记载出入不大)
先看第一波攻击:
孔融:司空,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曹操当时职位为司空)
曹操:你说。
孔融:我觉得武王伐纣,应该把掳来的妲己小姐姐赏赐给他的弟弟周公。
曹操:这是为什么呢?
孔融:司空您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这个是暗讽曹操的儿子曹丕把袁绍之子袁熙的妻子据为己有)
再看第二波攻击:
曹操:我要率军征讨乌桓,诸位可有什么意见啊?
孔融: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您去征讨乌桓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曹操(好意外哦,这位杠神竟然没开怼):孔老师,你倒是说来听听。
孔融:当年,他们还叫肃慎的时候,就不好好给周王朝进贡弓箭;后来,苏武大神的牛羊又在他们那儿被偷了,这么充分的理由,当然要去好好教训他们了。
这些历史事件,大致归结起来,就是非常不走心的借口,几乎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差不多。
面对这样的嘲讽,曹操除了暴走还能做什么?
第三波终极攻击就更厉害了:
建安年间,因天灾和战争造成粮食短缺,曹操于是下令禁酒。咱们的孔怼怼再接再厉,又专门写了一篇《与曹操论酒禁书》再次和曹丞相唱起了对台戏。里面这样反问道:
没有这酒,樊哙战神能大闹鸿门宴救出高祖大大吗?
没有这酒,高祖大大能鼓起勇气挥剑斩白蛇吗?
屈原大夫倒是不喝酒,可他又能帮助楚国走出困境吗?
曹操看完怒不可遏,于是,我们的好友孔怼怼距离下线已经不远了。
最后,孔融终于被曹操找了个借口杀掉了,儿时因为让梨而出名的孔融,被杀掉的理由竞然是不孝。这真的有些黑色幽默味道了。
随后,曹氏集团控股的各大媒体又发表头条文章,内容类似这样:
“他四岁摆拍让梨暴得大名,却终因不孝受到法律制裁,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04
听听另一个神童故事的主角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于孔融的评价,对我们很有启发。
司马光说:
孔融很是踌躇满志,自以为才智和谋略都不输给当时的任何豪俊,颇有乘乱世一展大抱负的冲动!
他喜欢和同僚高谈阔议,所用都是高雅的词句,如同吟诵;所出政令,文采洋溢,却多不切实际,难以施行。
他张罗起事来,风风火火,但跟进落实,却往往漏洞百出。
司马光说的是孔融,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很多年少成名的神童的通病呢?
长于辞令、敏于机锋,成就了神童们的事业,却也可能在人生的某一时刻,给予他们重重一击。司马光对孔融的评价,针针见血,也许正是对自己的一种警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