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隽永刀》|短篇小说分析

此篇小说是如何发现的,我已记不清了。

只记得初读完,这篇文字给我的感觉一如它的标题——隽永。

想拿另一篇同样精彩的短篇进行对比——《天局》。

《天局》好看,读完给人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但此篇《隽永刀》的好看,读完却是给人一种怅然若失,意味深长的感觉。二者读后的感觉可谓是冰火两端,像是两种风格迥异的美味,一种麻辣火热,一种温润清凉。

有人说文如其人,听说此文作者小椴也是潇洒诗意,温文尔雅的,那么这篇文章的风格确实如同其人。



说完文风,还是再品读一下结构。

短篇小说的精髓就在于故事结构,因为篇幅有限,所以能在短短几千言内讲好一个故事是十分重要的。

先看看开头:

那一方的雨忽然青了。

因为被他的衣衫染了。他的衣衫旧的泛白,白出一把刀来。

他一刀劈出,然后他就走了。留下一整石台的雨和成百观望的人。他走后,观望的人还没散,因为刀意还没有散。直到三个月之后,据说还有通晓刀法的人来这石台上看那犹未散尽的刀意。后来江湖传说:整座石台都被那雨水所浸,但刀意划过后,那落在石台上为刀意影响的一线,始终都是干的。

这一刀,刀意竟如此深长。

以致于“隽永刀”在江湖留名,留名长达数十载。

作为一篇传统的武侠,这算得上是一个引子。

同时结合后文,可以看出是一种倒叙的结构,主要起到以下几个用处。

1.吸引读者兴趣

2.点题

3引出下文

倒叙虽然算不上新颖,但在传统武侠里还是用得不多。所以这点值得借鉴。

再看紧接着的第一个小节的前几句。

小时候听父亲讲故事,说——

从前有一个人请客,请了四个,都是朋友。到日子那天,一个有事没来。请客的是个爱念叨的人,席间不停地喟叹:“唉,该来的没来”。一两遍也就算了,可他念叨个没完。客人中有性急的,终于不奈,哼声道:“那我是不该来的喽!”一起身,走了。请客的追之不及,返过身来,又在席间一遍遍喟叹:“唉,不该走的走了。”念叨得剩下两个中度量浅点儿的受不了了:那我是该走的?拔腿就往门外走。请客的跟在后面追,追到门口,还留不住,只能望着背影长叫道:“我说的又不是你……”  ——唯余的客人再有涵养也坐不住了。

最后,主人只能一个人吃完了一整席闷闷的酒。

——其实也没什么,只是突然间想起“隽永”这个词,苍凝就想起了这么个故事。

这部分是此篇结构的精华。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作者引用了一篇耳熟能详的客人请客的小故事,其中经典的几句话被装饰成了全文的线索:

“该来的没来。”

“不该走的走了。”

“我说的又不是你……”

分别对应后文的:

1

那话有点“事后诸葛亮”。可苍凝明白,那是苍姓这一大族人延迟多年后终于对自己的接受。

他需要这一句,需要他们可以“顺理成章”的接受他。为这接受,他苦熬过很久——可现在,他忽然觉得不需要了。

“该来的没来”……

苍凝脑中一片空白,能想起的只有这么一句。

2

可他已再等不来她眼神的交汇。

 他的心底冰溶雪崩,玉碎宫倾,焚丝裂帛,绮罗委地的一痛。

“不该走的走了!”……

——他忽然想起这一句话。

3

那几个少年愕然对视。无论如何,这个劈柴的人都太不像一个驰名江湖的刀客了。

他们犹疑了会儿,满腹狐疑地打马走了。

——“你说的又不是我!”

苍凝看了眼他们的背影,继续对着那一堆柴开始挥刀。

——人生真是一场让人错愕难明的荒诞,是一场荒冷冷的悲剧。

结构上贯穿全文,十分紧凑。

更为难得的是这个线索不仅仅是为了结构上的讨巧,同时还蕴含着深刻的主题:

人生如同一场宴席,每个人都是故事中的主人,不断想为自己的宴席多招揽一些客人(暗喻名利),然而现实总是不遂人愿,客人总要一个一个离去。

面对这样的人生,我们应当如何自处?

最终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你说的又不是我!”

一种反讽试的抵抗,纵然徒劳,但只要以一种上帝视角去看待总是无所谓有过、无所谓失去的。

当然作者也言明了,这是一种荒诞的、甚至消极的回答。

读者们尽可一笑而过。

而当我们正欲一笑了之时,却不也正应了那句“你说的又不是我”?

所以作者在最后还给予读者一种文章之外的荒诞。

这便是其隽永,便是斩在读者身上久久不散的一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