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们之前讲过一个原则叫,谁背离常识或者现状越多谁就承担更大的论证责任。有一个辩题叫“精神出轨应不应该遭到谴责”,现状下,或许,更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会谴责”,所以这场辩论赛的正方就稍微占了一点便宜。所以如果你是反方,你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
A:精神出轨应不应该遭到谴责。正方,也就是主张精神出轨应该遭到谴责的一方,很有可能利用观众心中对于出轨的反感去夺得某种推定利益。也就是说,正方主张,反方必须说服大家为什么精神出轨不应该受到谴责,否则就是应该受到谴责,这样的话,反方承担了更大的论证责任。也就是说在正反方表现差不多的时候,可能正方就占了这个便宜,占了大家心中这个约定俗成的便宜,占了这个推定利益的便宜,就更容易赢得比赛。
反方,为了对抗这种“推定”或者说“默认”,可以去跟观众强调:我们之所以要辩论,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抛开既定观点而重新审视很多生活中的“习以为常”和“理所当然”。所以如果心中有先入为主,会导致天平本来就不是平的,难以让我们公平理性地比较天平两端的砝码真实的质量是什么。既有偏见会影响我们求真,所以应该抛开既定立场,重新审视,公平地审视。
其实,我们生活中是存在很多“推定利益”的。
比如,有人说人到了某个年龄要结婚,这时你问自己的问题,其实怎么问特别关键,你是问“我们为什么要结婚”,还是问“我们为什么不结婚”呢?放在英语里就是why还是why not,答案就会有一定的差别。在结不结婚并没有明显的倾向和偏好时,如果你问why not,为什么不结呢,有可能就结了。如果你问why,可能就没结。也就是说在两方打平时,谁去享受那个推定利益,这个就是问法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