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源于农村,就对土地和农人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种地改善土壤,生产那种小时候遥远的味道是一个让我有最多幻想的事情。
当年坐上南下的火车时,也不曾想过今日危机时刻,会有这样的想法去走进农业。
而这时候的榜样已经出现,自媒体时代,这三位农民博主,燃起了未来农人的希望。
他们都有一些相似的特点:
皮肤被晒黝黑,健康挂在脸上,
衣着随便,怎么舒服怎么来。
都有乐天的品质,都有果敢的判断。在家乡或者实验田开启了实业之路。
我不认识他们,然而,通过视频的介绍,大抵是知道他们的工作环境。视频里的内容,有些的确是美化了的,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们愿意让我们知道的,不告诉我们的,比如蚊虫叮咬,比如烈日炎炎都是镜头之外的存在。
种田绝不是来的那么简单,但是他们都是新农业的践行者,他们倡导绿色种植,但是其实绿色种植需要付出的辛劳难以计量,就比如生虫不给作物打药这件事,小满在视频里说,他想要进行古法抗虫,造成了种植成本几乎血本无归,当他好不容易把仅存的古法绿色番茄,卖给中间商后,中间商过了不久就电话质问他,品质这么差,古法种出来的番茄怎么一股子大蒜的味道?
这些带着调侃和诙谐写出来的段子,可能会博得观众一笑,而对于当事人来说,那就是妥妥的血汗钱又换了经验。
而,石鄢博士就幸运多了,因为有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头衔的背书,她的创业我没有看到太多坎坷,她目前在北京郊区的分享农场,做着农人时代的CEO,年入1500万,
分享农场的模式给了我很多启发,这样的分享农场,相当于把单块面积的耕地租给了城里的人,客户可以周末来自助种田。而废料、种子,技术这些都可以由农场提供,成本都可以通过合同会员费收回来。这个模式预计在中国会非常有市场。
浅浅的打开“分享农场”的网址,里面的作物价格要高出市场价2倍有余,一次性购买500元产品才包邮,着实令人望而却步,这也许就是生态农业初始期高溢价的卖点吧。
再说小江,这个笑起来有一对深深酒窝的姑娘,发视频说,要开垦那一片荒山,要改变后山的生态环境,他们遴选作物、分析土壤,从最初种植各种豆类作物,积累氮肥,再种植蓖麻、油料作物去增加山坡有机质,几年下来植物的生长改良了土壤,那姑娘笑的真是甜极了。
小江说,她相信天然生长的作物,跟大棚里温室养的,是有很多区别的,她要致力于提高天然生长的作物都风味,让番茄更加番茄,让黄瓜更像黄瓜。
“顺境出产量,逆境才能出品质”,这句话不但可以用在农人的作物上,也值得搬运到人生中参考,期待更多的生态农业出来吧,也许我也会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