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入夏停止跑步以来,我尝试了多个“更好玩的健身项目”,却都没能持续。比如现代舞,因为需要花时间记忆舞蹈动作+没找到喜欢的工作室而作罢;比如瑜伽,因为每日瑜伽会员到期+家里不再适合练习而作罢;比如八段锦,也需要学习成本,作罢。最终,为了提升免疫力,我将能持续的运动置于运动乐趣之上,终究又回到了无需学习成本、且对场地没有要求的跑步(慢跑)上。
重新开始户外跑步,第一次可要命哟。跑个1、2百米心率就到了160以上,不得不停下来走上一段。即使如此,还是且走且跑地完成了既定的3km目标。没有配速可言,平均速度是9'22‘”。
跑步困难的原因:
1)间隔比较久。实际上,间隔3个月再跑时已经降为9分多的速度了,只是那会儿还能不间断地跑下3公里;
2)体重(负重)大幅上涨。生完小孩后体重上涨了20多公斤,后来略有下降,但也比1年前重了10多公斤。据说跑步时对膝盖的冲击力是自身体重的3倍,也就是说,四肢要多承担10×3=30公斤=60斤的重力(辛苦了我的四肢);
3)肌肉力量下降。距离上一次举铁也有近2年,虽然还没有具体评测,但肌肉力量下降的幅度也不会太少;
以上3点是主要因素,再有一些是户外运动带来的。比如:
4)运动装备不合适。加绒长袖上衣+长袖裤子显然有些热了;没戴太阳帽,正午的阳光可是晃眼呢;没戴汗带,幸好也没出太多汗。
尽管如此,我仍是喜欢户外的:
清澈的蓝天,懒洋洋的白云,舒适的气温,飘过的花香……尽管我不是一开始就喜欢跑步的,但我还是想办法去喜欢跑步。
另有一些疑问:
1)传说中能给人带来平静与喜悦的“镇痛激素”内啡肽——什么时候、跑到什么程度开始释放?跑了30分钟我也没有感受到哩。
2)乳酸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释放?这次我却没感到小腿肚子酸疼;
尽管跑步多年,还是对这些生理学基础不甚了解呢。
坚持跑下去的话,相信心肌力量恢复会很快。下次再来写随笔,可能我已经可以重新跑下5km了,希望炎炎夏日来临之前可以达到。等到夏天(6月),我打算就去重新开始游泳啦,那可时隔得更久了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