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孙丑下》12:孟子哑谜背后的天机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民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常言道:“天机不可泄露”。于孟子这样的圣人而言,一定有些事情是不足以为外人道的。当年,孔子的学生子贡就抱怨和感慨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自然也是如此,面对不断追问的学生,有时候也会打打哑谜。
这一次,出场追问的是孟子的弟子陈臻。陈臻觉得自己终于找到老师言行上的一个小漏洞了,便斗胆向老师讨问。陈臻找到的这个“漏洞”是孟子在齐、宋、薛三地对待赠金的态度不够一致,在齐国时,孟子拒绝了齐王的赠金,在宋国和薛地时,却欣然接受了宋君和薛君的赠金。
这个陈臻特别可爱,特意强调了齐王赠金的数量大、成色足——“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言外之意是说,齐王送的数量大、成色足的赠金被拒了,却收了宋君、薛君较少的赠金。实际上,这其实一个人应有的取予之道,做事情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接受他人的赠送,也要取之有度、适可而止。当然,这还不是孟子哑谜背后的真正天机。
在陈臻看来,对于诸侯王的赠金,要么都不收,要么就都收。即便是有资金上的需求缺口,要解决生计问题,也要先紧着那些成色足、数量大的赠金收。要不然,便没有什么原则好讲了。
孟子没有同这位可爱的弟子讲原则,而是讲了自己接受与拒绝的理由。
一、于礼相合
孟子在宋国,之所以接受了宋君七十镒的馈赠,是因为自己要远行,为行将远行的行者一些馈赠作为盘缠,以备路上的不时之需,符合常礼,在礼的名头上叫作“馈赆”。孟子认为宋君的相赠于礼相合,所以欣然接受了宋君的馈赠。
俗话说“穷家富路”,在孟子那个时代,尤其要在远行时多准备些盘缠。
二、于我有用
孟子在薛地,之所以欣然接受了薛君相赠的五十镒礼金,是因为孟子得悉将行之路不太平,治安环境不好,远行者要有所防备。薛君明言“闻戒,故为兵馈之”——路上不太平,送点钱给您制备些防身的家当。
对于孟子而言,薛君的赠送“于我有用”,当然也是可以欣然接受的。
三、于人有益
回头再来看齐国国君齐王的馈赠。孟子讲“若于齐,则未有处也”。在齐国,接受齐王赠送的馈赠,孟子认为于礼不合,自己有没有需要用钱的地方——于我无用,在孟子看来,接受齐王的赠金这件事没有理由和出处,所以便果断拒绝了。
这个理由听起来很牵强,什么要“未有处也”呀?接受宋君的馈赠是远行有用,接受薛君的馈赠是防身有用,齐国齐王的赠金怎么就成了“于我无用”,就成了“未有处也”?
其实,道理很简单。“于我有用”当然不是孟子这样的贤者取予的原则,老夫子被后人称作亚圣,那是深得孔子思想精髓的智者,当然懂得孔子推己及人的道理。既然,自己关心“于我有用”,薛君、宋君和齐王也都关心“于我有用”,有用是相互的,“我”能够提供有益于宋君、薛君治理宋国、薛地的东西,于宋君、薛君而言便是有用的。正因为如此,宋君、薛君出于对“我”有用所做出的馈赠便可以欣然接受。至于齐国,“我”对于齐王没什么用处,齐王的赠金虽然于“我”远行有用,也是不能够接受的。
用孟子的话讲“民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说得直白点,无功不受禄,不能有益于人,最好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毕竟,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