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s. Dalloway said she would buy the flowers herself.
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
我有一个旧的日记本。
假如在上面写些什么,都带着旧的日期。
并非是因为,没有新的日记本。
那是一年前的某一天,可能是同一天,也可能是随便的某天,它肯定是曾经存在过的一天。总有些事能证明——说过一些话,看过一些花草——我应该没有在生命中的某天是不曾说话,不曾路过花草的——但又仿佛没有。
白云是蓝天的缺口。
是空白的,是有缺口的。
沙漏并不有趣——反复的重复同样的细数——是被动的无趣。密封的,独立的世界,另一个同样的世界。无关情绪,关乎目的,每次只有前行穿透一个方向。
新买的书——《时时刻刻》——是一本盗版书,质量实在不敢恭维。
多翻看几页而已,就已经难看的像是从旧书堆里找到了十几年前的小学课本。
无法用购买一本正版书,来见证文字的不朽力量。对死亡热爱和生活的眷恋。
新看的电影——《时时刻刻》——是欣喜的相见,却并不恨晚。
总有那么些事物,何时相见都不晚。
电影里,弗吉尼亚·伍尔芙留下诀别信,将自己投入了一条无名河——带着那块必不可少的石头。
她说:“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从中得到解脱。”
后来,她死去了。
她留下了那个“欢欣喜悦,普普通通的克拉丽莎”——那个“热爱着伦敦,热爱自己充满了普普通通的快乐的生活”的克拉丽莎。
死去的——“死去的是另外一个人,一个精神失常的诗人,一个满脑子幻想的人。”——是她自己。她放过了克拉丽莎——给予她,安排她,强迫她热爱自己普通的快乐的生活——把她留在书里,把自己投进水里。
一个在永恒和此刻间,随即转化的女人。
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伍尔芙的一封信,海子的一首诗。
信就算信,诗就是诗,并非直面以对。
然而,我愿意相信:如有可能,她会乐意直面——雷纳德——她的丈夫,那个爱着她的男人。告知,她已迫不及待的离世间而去。
只要他,给她自由离去的权利。撤去束缚,只留下爱。
海子的明天,从未到来。
伍尔芙的劝告,我想去追寻——人生的真谛——去热爱,至少要先去热爱。
但不是通过阅读《达洛维夫人》,这部她最后的,给予女性以无尽启示的著作——尽管阅读一本好书,绝对是美妙的途径之一。
我要通过别人——其他人的作品,来尝试达到目的——缓慢,但有持续的力量和更多的可能。
迈克尔·坎宁安,他和他的《时时刻刻》,对伍尔芙和《达洛维夫人》的阐释,即便不是最好的,也会是极妙的。
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理解一个世界,是荒唐的。
但却是,可以并值得期待的。
沙漏,也是这样想的。
倒转的沙漏。
我的沙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