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佩香囊,戴荷包,悬菖蒲,采艾叶,吃粽子,喝黄酒,讲故事,赛龙舟,不同的地方,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着节日的气氛。又是一年端午至,又是一个粽叶飘香的季节。记忆又回到了小时候,老家过端午,那清香而熟悉的味道,扑鼻而来,那鲜活的一幕幕,在时光的画壁上,穿越而来!
深夜,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悄然而来,匆匆而去。清晨,窗前的梨树上,早已落满了成群列队的小鸟,它们上飞下跳,前呼后拥,为这期盼已久的节日,激动不已。在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中,我和妹妹也早已醒来,其实,惊醒我们的不是鸟叫声,而是那份藏在心头的好奇心。母亲在晚上,用五颜六色的线,搓成了花绳儿,两头系一个银色的铃铛儿。我和妹妹每人四根,双手和脚腕,各戴一根。我和妹妹早早起床,洗漱完,就迫不及待地让母亲给我们戴上,那种激动好奇的感觉,不亚于过年穿新衣裳。一群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伸着手,比赛着谁的花绳儿显眼漂亮。
吃过早点,跟着父亲出了门,父亲去田间地头,拔新鲜的艾草,还要折几枝依依的杨柳。父亲沿着屋后的一条小河,向前行走,我跟在父亲的身后,河边长满了水草,茂密而杂乱,像一个疯人院的病人,随性地生长着。由于昨夜小雨的到访,叶片上落满了晶莹的露珠,稍不留神就滚落下来,打碎了玻璃一般透明的心。父亲剥开一丛丛的杂草,终于看见了艾草的身影,吃力地弯下腰,连根拔起,脸上露出了如获至宝的喜悦。继续向前行走,父亲又发现了零零星星的几根艾草。而我跟在父亲的后面,被一朵朵自由开放的野花吸引着,禁不住花香的诱惑,采摘几多,想插在花瓶里,让它永久留香。父亲站在河岸边,看着一望无垠的麦田,绿油油的麦秆,在叶片的陪衬下,托起了毛茸茸的麦穗儿,奶香的麦粒,正在茁壮成长,一根根如针尖一样的麦芒,用自己的锋利,保护着风雨对麦粒的伤害。一阵微风吹过,麦浪此起彼伏,唱着欢歌,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让人心旷神怡。远处的山脉,沉浸在一层薄纱般的暮霭中,云雾缭绕,犹如传说中的人间仙境。雨后的天空,格外地湛蓝宁静。只有不识愁滋味的云朵儿,在空旷的天际,自由自在地游玩。父亲带着我,走到了村口的柳树下,折几枝柔软的柳枝,就向着家的方向走去,一路上,听父亲讲起关于爷爷的故事,我就突然变成了一只安静的小花猫。
回到家后,父亲分几枝新鲜艾草和柳枝,插在了每个门的门框上,除了所谓的辟邪,更是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屋顶上升起了袅袅炊烟,母亲在厨房已经为节日的美食忙碌了起来。母亲不做大鱼大肉,也不用粽叶卷着糯米。而是做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的独特美食——油饼卷糕。母亲把昨晚泡好的花生米,葡萄干,红枣和核桃仁,淘洗干净,和糯米蒸在一起,二十分钟以后,等糯米蒸熟,放一瓶玫瑰酱和红糖,均匀地搅拌,当糯米与花生,葡萄干,红枣风各种食材,充分粘合在一起时,等待备用。妹妹在炉火里添柴火,母亲麻利地把烫好的面,擀成碗口大小的面饼,放在油锅里炸,炸熟捞出,等葱黄的油饼晾凉,把刚才备好的食材,放进油饼里,对称折住油饼,油饼就变成了一个饱满的半圆形。在烟火的熏染下,厨房飘来了一阵阵扑鼻的香味,我们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卷糕,一边喝一碗清淡的疙瘩汤。年近七十的奶奶,戴着母亲给缝制的红荷包,手里拿着卷糕,虽不能细嚼慢咽,仔细品尝,可洋溢在脸上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心里用一种暖洋洋的感觉。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在岁月的长河里,不知不觉从童年跨越到了中年。可留在记忆中的人和事,却藏在心灵的深处,在不经意间,犹如一部电影,搬上了荧幕,画面逼真,情节起伏。尤其每逢佳节,都会泛起淡淡的乡愁,那份挥不去的情怀里,也许有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父母和亲人,更有节日的那种温馨的气氛。又是一年端午至,让我不由得怀念着故乡的端午节,之所以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是因为浸透着浓浓的思念和遥远的祝福——愿父母及亲人,节日快乐,平安喜乐,一切顺心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