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才意识到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心理防线,在和新认识的人面前,带着畏惧的心理,唯唯诺诺,只一言一句回答,全身心做着迎接未知的防御。这或许就是我一直感觉到的,与他人的心理距离非常遥远的原因所在。
过去我一直认为是别人选择朋友不够坚定,用自己一味拒绝的态度,去认证别人与我认识是一时兴起的想法,等到人家真的远离,就认定果然是人家没有诚心,认定对方果然只是看重了温和的表面,果然只有距离产生美。幡然醒悟,原来一个巴掌拍不响,总也有我的缘故。
我自己就是这种犹豫不决总用托辞的人,怕麻烦。也因生怕误会,怕顾此失彼,总是刻意在朋友邀约时推辞,新朋友老朋友定然能够察觉到我的防备或者胆怯之心。换位思考,人家感受到了不悦,定不好直问我的本意,只能将其解释为不喜,便非常明智地保持距离,结果导致渐渐走向疏离。
也许是因今天看到一位高中好友A在ta大学朋友那里非常活跃的评论和互动,联想到我们之间已没什么可延伸活跃有趣的话题,让我意识到,我所认为的好朋友,在新的阶段会结识新的好朋友,我一个人留在原地死守,而不接受新朋友的到来,只会让自己活得异常狭窄。
我和这位朋友在大学四年期间只见了三次面,毕业后请A吃了一次饭,那一次无话可说可聊的气氛,双方都能强烈地感觉到。在行走时,间隔四五米的距离也让我内心感觉非常割裂,曾经无所不聊无所不笑毫无间隙的好友关系,终究留在了过去。
理智的A最后直言“许久不联系就会变得尴尬”,我竟无语凝噎,紧接着二人分道扬镳,各回各的落脚点了。
也有一些朋友,再次见面聊起天,聊天话题也只是围绕着过去的那些人和事,反复咀嚼那些已经讨论过的共同经历,而对当下的对方经历一无所知。
感性的我在这个过程中还揣着明白装糊涂,试图假装没感受到以逃避这份疏离的现实,可是被蒙蔽的始终只有自己。
同A演变至今的这种结果也多多少少是我造成的。四年里,其实A每到假期就向我发起了聚一聚的邀约,而我总以不方便的借口拒绝,以躲避让别人误会的可能性。也不可否认,我做了许多无情的扎心举措,而那一切却仅仅是为了预防尚未发生的事情,现在想来实在是无意之中更让人伤心,将朋友往外推去。
其他几位老朋友,倒是联系得较为紧密,我内心也热切希望能够保持双方默认的闺蜜关系。但是我似乎无形之中给自己签订了契约一样,我没有把任何新结识的朋友放在好朋友的位置上,尽管我知道有些朋友将我视为很好的朋友,而我却因为自我施加的“不敢背叛原来的好朋友”的名义,并没有把后来结识一切朋友放在好朋友的位置上。
现在想来,真是不该。而最让我惊讶惊喜的是,我临近毕业才看到一位朋友竟然在论文致谢中直言对我的感谢,并冠以“闺蜜”称号,而我在此之前并没有特别特别对她上心,真是愧疚。
我很不愿意承认一直看到的一句话说“朋友是阶段性的”,我总是希望蒙蔽着说,我和我的好朋友会永远紧密联系在一起,但现在我充分接触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无所不在的变化,我会害怕一份亲密关系的疏离,但是我也绝不会阻止朋友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多人去碰撞,因为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让我们各自精彩,顶峰相见。
那么此刻,我受到了这一挑战,我决定,我要勇敢地去拥抱世界了,去迎接新的生活,走入人群,真诚地结识新的朋友。诚挚欢迎每一个像礼物一样走进我生活的人,而我也要放下自己的防备心,真诚地和每一个主动靠近以及我主动靠近的ta们交流,积极倾听积极回应关切,结交不同的朋友去认识多彩人生,我要主宰自己的精彩生活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渺小的自己、微小的闲愁都在辽阔无垠、无限宽广的世界面前微不足道了,就去见识大世界吧,我们走向未来,而不要停下来驻足,不要一直留念过去,奔赴前程无负今日,未来只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