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以终为始】
对已看过的读者和没耐心看全文的读者,直接跳到文末分割线一下的摘要部分。
对年轻教师,一个必须经历的环节,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公~开~课!其过程之艰辛可谓是“丧心病狂”,对我们的专业成长却是“立竿见影”的。本文讨论的只是个人对公开课的认知,对于行为上的操作,不过多的展示,具体的案例和操作的相关教程,我会用小课题的形式发布。
公开课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回顾从大二起第一次微格公开课,到参加各类大小级别课赛,又到工作后积极展示的探索课,再到全国卓越教师的直播创新课堂,在整个“心酸历程中,由“谈虎色变”的恐惧,到具有“向死而生”的勇气,有太多曲折的心路历程,感谢那些在我生命中出现过的,帮助自己成长的贵人!
公开课,对于主讲人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大致可分为课前准备,课堂表现,课后复盘三个环节。对于听者,往往看到的只是课堂表现的环节,殊不知这短短的几分钟积累的是主讲人全部的人生啊,这可一点都不夸张。课前的准备阶段当然是公开课中最令人百爪挠心的了,面对未经历过的局面,难免会陷于深深的恐惧之中,由此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总结自己心理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往往是在各级各类新课型之前的准备阶段。最初的时候会不断质疑自己“我怎么会接受这么变态的事情?”“是不是选错了专业和职业?”“为什么非得是我去讲呢?”可不管意识上有多想逃避,但行动上总归还是能顶住;随着慢慢讲的多了,那种莫名的恐惧总被讲完后“向死而生”、“如释重负”的感觉替代了。所以发展到中期阶段,认知上也由之前的恐惧到对讲完后解脱的期待了。中期阶段是指个人备课模式的成型阶段,继续演化就是相对固化的个人教学模式了,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那么很可能会沦为教书匠,固步自封。虽然自己也慢慢摸索出准备公开课的一些模式,但还是要对自鸣得意的模式保持警惕,因为模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不是目的。不要因为手里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公开课是一个教师全部认知的展示。这可并未夸大其词,因为你觉得重要的东西肯定会呈现出来,就像你觉得公开课足够重要,便会十分认真的准备;如果潜意识也觉得是负担,也就随便草草了事了罢,时间久了得到的反馈便不一样了。准备公开课的过程,将会调动我们全部的认知,这些认知包括对课题的解读,对资源的整合,对于心理学的运用,对自我的认知分析等,对公开课的认知,会随着我们的经验不断丰富而发生变化,以我自己为例。
对优秀公开课的初级认知,是那种知识点从头到尾是线性串讲的课堂,教师妙语连珠,寓教于乐,课堂其乐融融,对于课程的内容应该都是老师自己生产设计的,所以那会儿我不屑按照课本或者别人的教学设计去教,现在回想那时的自己确实可笑,因为这并非高楼平地起,只是在“茅屋建瓴”而已。整个教学教法的发展是随着时代不断演化的,现代教学大厦的基础设施设备可都是几百年不断堆积而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我竟然认为自己可以不依赖于这些基础设施就可以搭建自己的建筑,实在可笑。不在现有资源和内容上进行整合和创造,一味想体现自己不可替代的角色,什么都要自己设计,不就相当于想要重新发明一次轮子吗?要知道,可没几个人记得轮子发明的发明者,真正用来创造价值的是那些用轮子改变世界的人。
回顾自己面对公开课的心态,由一开始“谈虎色变”的恐惧,到现在“向死而生”的坦然,一个原因是自己主动或者被动创造大量公开课的机会,这点很关键,只有当样本足够多的时候,才能让自己在长期内更好的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认知和行为,在之前的文章《周而不复始、循环不往复》中提到过长期记录的价值------让自己的成长可视化,更好的认识自己,所以我也鼓励读者们能够去翻开读一读,有上下两篇,最好还能够做一些自己的记录,因为没有记录,很多事情就跟没发生过一样。
另一个导致自己对公开课认知跃迁的原因(当然还在继续演化),是功夫在诗外,恰恰是那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领域和内容。当我们能够自我管理和培养的时候,专业成长便只是副产品,我们的大脑如果类比成一套操作系统,那教学相当于系统中的一个应用app而已,当我们的硬件操作系统升级的时候,软件运行的环境便游刃有余。关于自我管理和培养的方法有很多,之前的很多文章也有提及,那我的核心方法是什么呢?小学生就能意识到的“阅读和写作”,再通过主持、朗诵、演讲、头脑风暴帮助自己内化并产出。有读者问这样的机会很少怎么办?我的回答是,你每天每节课都是能让你成长的机会,你怎么会视而不见呢?更何况当学生活生生看到这样一个积极努力的老师每天的改变,可比起一味的听你说教要有效得多。所以,还是要我们自己行动起来,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教育体制怎么怎么样?我们要做的是在体制内寻求教育教学的最优解而已,有机会要上,没机会制造机会也要上。
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实践,现在我每天的阅读量平均1~3万字,写作量在500~1200左右(除了每天在简书发布公开内容,还会在“青柠日记”上记录私密的思考、计划等)。往往在其他领域学到的知识,对自己专业领域的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而我愿自己能时刻抱着这样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其他角色,只不过是附加(原谅我的大言不惭,这是倒逼自我的策略而已)。叩开公开课大门的钥匙,并不在课堂内容本身,而是功夫在诗外,一定是丰富自身学识和提升学习能力之后的附加,这是我的理解。因为在我看来,一个好教师的标准之一,不会把目光仅止于学生的课业成绩,而是能够看到学生看不到的未来,引领他们跨越传统的知识体系、认知框架、精神固守,去面对未来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人生目标等。如何成为所谓的“人生赢家”?最好的方式是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别人几十年的经验知识,你两三年就通过学习习得了,这不就相当于你比别人多活了几十年,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比起输赢和成功之类描述结果的词,我更喜欢“成长”)!所以在别人单维度学习的时候,你除了该关注内容外,更应该关注更高维度的学习学习(即学习的方法论),而这也是为师者该让学生意识到,并通过实践教给学生的。我们要培养的是面向未来10年的栋梁,而不是以经验主义存续的历史人物;时代和环境发生巨变,我们应该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那些经验主义者受到威胁的紧张愤怒恐惧,可要注意的是当威胁者是个别人的时候可能不足为患,若是时代和环境带来的威胁,那可就要小心了!
公开课对于教师就和学生之于考试一样,是成长的阶段性展示,我所提倡的是,我们应该在公开课以外的的常规教学不断成长和积累。就像比起考试,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旦拥有学习能力,就相当于获得了能力的能力,人生开挂便只是迟早的事情。我把学习阅读写作这样的事情,对应在“重要紧急二维四象限”中,分类是“重要但是不紧急”;而像考试和公开课分类是“既重要又紧急”。从整个人生规划发展的格局来看,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因为这样做能够让我们从疲于奔命的状态中,慢慢过渡到处变不惊和从容不迫的状态,形成人生的正反馈,这是我所迷恋和热衷于的。
夫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做些积累,关注自身成长,到了关键时刻自然就就有备无患、心安事成了。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1.要对自鸣得意的模式保持警惕,因为模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工具,而不是目的。不要因为手里有一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2.不在现有资源和内容上进行整合和创造,一味想体现自己不可替代的角色,什么都要自己设计,不就相当于想要重新发明一次轮子吗?要知道,可没几个人记得轮子发明的发明者,真正用来创造价值的是那些用轮子改变世界的人。
3.我们要做的是在体制内寻求教育教学的最优解而已,有机会要上,没机会制造机会也要上。
4.一个好教师的标准之一,不会把目光仅止于学生的课业成绩,而是能够看到学生看不到的未来,引领他们跨越传统的知识体系、认知框架、精神固守,去面对未来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人生目标等。
5.我们要培养的是面向未来10年的栋梁,而不是以经验主义存续的历史人物;时代和环境发生巨变,我们应该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那些经验主义者受到威胁的紧张愤怒恐惧,可要注意的是当威胁者是个别人的时候可能不足为患,若是时代和环境带来的威胁,那可就要小心了!
6.夫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做些积累,关注自身成长,到了关键时刻自然就就有备无患、心安事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