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又名萧艾、艾蒿等。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与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渊源。也都知道端午有一个重要的习俗,那就是家家门口悬挂艾草。可是,你也许不知道,艾草,被屈原称之为“恶草臭艾”,他是极其痛恨这种草。
屈原的楚辞名篇《离骚》有两处可以佐证这个观点,极清楚明白地表达了他厌恶这种草的心情。一处是“惟此党人其独异,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意思是说这帮奸佞党人特别奇怪,个个把臭艾插满腰间,反倒说幽兰不可佩戴。另一外是“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何昔日的萋萋芳草,今天竟成了野艾臭蒿?这些可以看出屈原是极其厌恶艾草的。
然而,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家家门前挂的是“恶草臭艾”,胸前香囊里充塞的也是“恶草臭艾”,屈原他老人家怕是会被气活过来。
问题来了,老百姓那么喜爱、敬重屈原,以至于端午节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为什么家家户户还要悬挂屈夫子厌恶的艾草呢?这不是恶心人吗?
其实,自古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毒日”,五月是夏季伊始,为瘟疫多发季节。而艾草功效甚多,艾草是一种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对大多数病毒和细菌有抑制和杀伤作用,艾叶烟熏酒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消毒抗菌方法。此外,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艾草能够有效地驱蚊,净化空气。每天晚上将艾草点燃,散发出来的烟雾可以起到驱蚊作用。将艾草加水浸泡,用来洗澡或拖地,可起到杀菌的作用。即使在房间里挂一根阴干的艾草条,也都能起到驱除蚊子、飞蛾的良好功效。中医把艾叶加工成“艾绒”放在穴道上灼烧可以治疗疾病。艾草还具有镇咳、平喘、祛痰的功效,可以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的作用。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有散寒除湿的功效。艾草入肝脾经、肝藏血、脾统血,温通散寒、能暖气血而温经脉,具有温经止血之功。艾草还可以起到抗过敏的作用,对于治疗湿疮疥癣,祛湿止痒有非常好的效果。这么多的实用好处,也难怪老姓喜爱,虽屈子恶之,也终不能弃也。
事实上,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这里的杂药当然包括艾草。端午节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人们把艾䓍以药蓄之、采之也是在屈原之前就有了。只不过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写下“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然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明志。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人们惜而哀之念之,从此赛龙舟,吃粽子成了端午节习俗中的一个追加项,沿续至今。
至于屈原为什么认为艾草是恶草臭草,那只是文人自己个人的好恶罢了,兰、菊、蕙等香气含而不露,暗香幽绵,是君子气质,自然被屈原、宋玉等喜欢。而艾草香气霸道,喧赫,不遗余力地一吐为快,可能更符合普通人的特征,最为重要的是它实用,利于生存,符合老百姓的生活需要。
屈原痛恨“恶草臭艾”,不如说他痛恨的是那群霍乱朝纲的奸佞小人。艾草在文学词典里可能充当的就是个背锅侠的身份。但是,因为屈原的作品流传太广了,也因为人们太推崇屈原的原因,以至于艾草逐渐被一些人视为“臭草”了。如今百度“萧艾”,其解释就是“即艾蒿,臭草。”
呜呼,艾,香耶?臭耶?好耶?恶耶?君子小人,见仁见智,各好其好。百姓之好艾,非有悖于屈子之恶艾,乃用其长,取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