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驱动力的类型
第1种说法是,人的一种主要的驱动力是生物性的驱动力。
第2种说法是,来自于外在动机。由外在的激励因素而非内在的欲望去驱动、去努力一种人叫X型人。
1)外在动机一般指来自环境的奖励或者惩罚。行为心理学家,行为心理学家的典型代表是斯金纳,斯金纳有一个实验叫斯金纳的箱子,他通过给老鼠奖励去强化老鼠的行为,让老鼠学会了去按他箱子里的一个装置,他觉得外在的奖励和惩罚是可以塑造一个人的行为。他特别极端的主张过,只要给我一个孩子,我可以把他变成罪犯,我也可以把他变成数学家、医生、警察,他把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孩子身上,结果自己的孩子疯了,最后自杀,这说明仅靠外在动机,用奖励和惩罚去驱动一个人行为在某些情况下是有问题的。
2)存在问题:
奖励会让一个人做事的内在动机消失。
奖励会让一个人短期的表现变好,但是长期的表现变差。
奖励会扼杀人的创造性。
奖励还会抑制善行。
奖励会让人上瘾,得到一次奖励会很开心。但那之后期待的奖励会越来越多,期待的奖励会越来越大,没有奖励的时候做事就没劲,没有动力。
奖励还会滋生短视的思维。
第3种说法是叫内在动机(内驱力)。靠内在动机的一种行为去驱动、去努力一种人叫I型人。
1)内在动机指的是一个人本来就很想主导他自己的人生,本来就很想学习,他本来就特别想要去创造一些新的事物,他本来就希望自己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好,这种需求是他的内在需求。
2)自我决定理论:第1个需求叫能力需求;第2个需求叫自主性需求;第3个需求叫归属需求。
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归属需求。这三种需求如果得到了满足,那么我们就会积极行动,工作高效、心情愉快。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我的积极性、工作效率、心情愉悦度会直线下降。
3)构成要素:
//自主:自主权的四个方面
1、工作内容的自主
2、工作时间的自主
3、工作方法的自主
4、工作团队的自主性
如果要是想要保持这种自主权和控制权的话,你必须要去完成自己工作的目标,你必须要去承担工作的责任,如果你完不成目标,不承担责任,就会失去自主权,失去控制权。
//专精 遵循的法则:
第1条法则,专精是一种思维模式。觉得学习本身就是我的目标。
第2条法则,专精是一种痛苦。如果你想要追求专精的话,你必须要经历一些比较痛苦的过程,艰难而痛苦的努力是追求专精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在追求卓越的过程当中,那些心流的瞬间是让你感觉到全情投入并且幸福的瞬间,可以帮助你挺过艰难的部分。但是心流并不是全部的部分。
第3条法则,专精是一条渐近线。渐进的意思是永远都达不到,你永远都要去追求,这会让你很崩溃,但同时又让你很着迷
//目标
1)自己的目标依托在伟大的事情上
2)更高层次的满足感:当员工感受到他们的努力回馈了社会的时候,他们的满足感会变得更高。帮助别人。
3)建立内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