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状元文章汇编:宋代宝祐四年(1256)丙辰科殿试文天祥状元卷现代白话译文7
梦古先生译注
臣恭敬地拜读圣上的策问,策问中说:“不息则久,久则征,为何到现在还没有显现成效的迹象呢?变则通,通则久,现在可以频繁地更改政策吗?”臣得以认识到陛下长久地遵行大道,而且对《中庸》和《大易》的格言深有感受。
臣听说上天长久不坠落,是因为不停在运动;大地长久而不崩裂,是因为不停在转动;水长久而不腐,是因为不停在流动;日月星辰循环值新,是因为不停在运行。天下万物凡是从一不息的,都是长长久久的。
《中庸》里的“永不停息”,就是因为《大易》中的“变化通达”之理;《大易》中的“变化通达”之理又可以被《中庸》里的“永不停息”所验证。
“变化通达”的永恒久远,本来就是肇始于“不息”的永恒久远。因为“不息”的是心性,“变化通达”的是行迹;其心性不息,所以其行迹也不息。
游历于天地六合之内,而纵论于天地六合之外;生于百世之后的当下,而追随百世之前的圣人理想。
神机妙化是上天的造就,上天的运转无穷无尽。发起至诚的心念细微到隐而不见,却神妙地充斥和周流于宇宙之无穷。
天地之所以“变化通达”,本来就是由于其“不息”地在运行。圣人长久地遵行大道,也不过是效法天地而已!天地以不息而永恒久远,圣人也以不息而永恒久远。将不息排除在外而言说的永恒久远,都不是真正可以久远的所在。
臣曾经读过《无逸》一书,看到其中在位长久的有四位君主,四个之中又有三个尤为最久。
臣探究他们之所以长久的原因,商王中宗的心庄严恭谨地敬畏天命;商王高宗的心不敢荒废怠慢政事而享受安逸;周文王的心从未浸淫于安逸和打猎游乐之中。这三个君主,都只是没有贪图享乐安逸罢了。
他们的无逸,就是臣所说的不息啊。仅仅就一个“不贪图享乐”的效果就如此明显,那么再坚持不息,岂不因此而永恒长久吗?
陛下推行大道,可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暂之功啊!宝庆至绍定(1225-1227-1233年)以来就涵养这大道,端平(1234-1236年)以来就发挥这大道,嘉熙(1237-1240年)以来就把握这大道。从嘉熙到淳佑,淳佑(1241年-1252年)到宝佑(1253年-1258年)的十多年间,任何时候都没有不持守和遵循此大道的。
陛下在推行大道的这个过程中,“宫廷的火炬还未点燃”,臣知道您是和衣而睡以等待天亮来开展工作;太阳从正午到偏西,臣知道您连吃饭的闲暇时间都没有;夜漏的已滴下得很多了,臣知道您三更时分都没有入睡。这如同圣人般的工作运转,也可以说是“不息”了。
然而,过去的不息容易做到,未来还能坚持地不息就难;时间久而不息容易做到,越是久而越是坚持不息就难。
黎明大殿临朝,百官如星星般密布,陛下的心此时固然是不息的。但别人看不见的私隐之室,姑且作一番警醒和自省还能做到不息吗?
每日大驾光临讲论经史的御前讲席,底下学士云集,陛下的心此时固然是不息的。但当宦官和宫女在近旁服侍,姑且作一番循规和自察还能做到不息吗?
外在表现出来的不息固然不能保证就是内心的真实不息;此处表现出来的不息固然不能保证就是彼处的真实不息。
时而勤勉、时而怠慢,时而劳作、时而辍弃,那么纯净的不息之心就杂乱了。
这样一来,那么陛下虽然心想长久推行大道而得到验证,臣知道《中庸》里关于九方面的治理,是不可能很快见到效果的。陛下虽然心想变化通达了就会长久,臣知道《系辞》里关于制器尚象十三卦记载的上古帝王之丰功伟绩,不可能在可见的时间里实现。
实身处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之中,内心居于空虚清明应对身外事务之境地,这完全取决于陛下自己的考量、斟酌和执行、持守。
短时间内的力量不能持续维系,那么长久以来坚持的功用则全部报废。能不警戒吗?能不惧怕吗!
未完待续……
说明:纯白话文,先睹为快!如果失联,请搜索“梦古先生”即可找到。
文天祥的状元文中,密集地引用典故,让人叹为观止。实际上,本人也是深入后才发现的,惊为天人、深深拜服。如果不注释,则难以领略其文章的精彩。后续,将根据进度发布,最终优化整理为原文+白话文+拼音注释+解析。敬请关注,并提出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