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自李笑来老师《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有些读者留言说,自己每次下定决心要去读书,但是都坚持不下来。
其实所有喜欢读书的人估计都不是“坚持”下来的。比如,“得到”里的另一位作者王烁老师在他的《王烁大学问》中说过:
大体而言,有些书读的本身就是享受,我最担心的就是读完......
读书的过程就是享受,享受那些作者帮我们解决问题、看清世界。只有抱有这种心态,可能你才有机会“坚持”下去。
我们总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如果你有自己钦佩或者喜欢的作者,并且希望成为他们的样子,那读他们的文章就是受到他们影响的最好方法。
想想看,你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听你喜欢的作者说几句,这件事情是不是想想都开心?
留言1:我把笑来老师的这个专栏推荐给了老公和妹妹,结果俩人都不感冒。俩人的反应让我感到着急,细想一下,我应该用行动来证明这专栏的价值,引起他俩的主动关注。希望我的家人能在我的吃影响下有所改变。
推荐这件事情需要非常小心。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过去看到了一本好书,总是忍不住跑去推荐给朋友。有的时候,干脆买几本送出去,并且隔段时间就去问对方有什么读后感。
后来有个朋友被我问烦了,说了一句:
别觉得读了本书,就多了不起了。
后来我也就不太向人推荐书了。
这件事情过去很久之后,等到我写书、写博客,有了一些读者,居然有人主动来向我索要书单。
所以你的想法是对的。不论是读到了好书,还是看到了好东西,随手推荐给朋友固然是种方法。但是更好的方法可能是让对方看到你的变化,主动来向你咨询意见,这个时候你推荐的成功率就会大大增加。
留言2:以前不喜欢学习,觉得那些喜欢学习的人都是在装。但是现在我学习的时候,也变得根本停不下来。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大。
在你看来只是不停享受的过程,在别人看来可能是在装,甚至是在痛苦不堪的装。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总在提醒各位读者:
看完后一定要去践行。
因为你不做,就永远没办法感受到更新概念前后的差别。
这就像是你学会了一个技能之后,你的世界就不同了。不论是游泳、编程、英语,还是其他任何技能,学会的人回头去看过去的自己,都会有“重生”的感觉。
留言3:这周的话题感觉和之前学过的“刻意练习”有矛盾,既然“赋予了重大意义”,“根本停不下来”,又为何需要刻意练习呢?
其实并不矛盾。
一想到刻意练习,大部分人应该都会皱眉头。因为印象中这些练习都是痛苦的,枯燥的,没有什么意思。
所以我们谈到“刻意练习”的时候提到了一个词:兴趣。
有兴趣的时候,你更容易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这时的刻意练习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感知自己进步的过程,与此同时,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彻底的放松。
那么当一件事并不是你的兴趣,但是你又需要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呢?
这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它“赋予一个重大意义”。让它帮助你进入到那个“全神贯注”的状态,进而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留言4:这篇文章在笑来老师live的时候就听过,我还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但是今天看来,仍然有不一样的想法。
好文章值得一字不差的反复看。
读好书,看好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享受。就像那些经典歌曲和经典电影一样,每一次重听和重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不信你可以回头去看看我们之前的文章,尤其是那些时间间隔比较长的,一定会有这种体会:
当时我怎么就没有发现这一点呢?
那是因为文章还是那篇文章,但是你的理解能力和关注点已经不同,所以能够从文章中收获的东西也不同了。
所以不光要跟上我们每周的更新速度,有时间的时候也可以回顾一下过去的文章和问答,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留言5:很遗憾,对行动赋予的意义,总是战胜不了大脑对行动时痛苦的排斥。如何赋予行动足够的意义呢?
什么样的意义足够重大?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因为让每个人真正感到兴奋的事情是不同的。
比如同样要背单词,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每个单词挣50块钱可能是让我兴奋的,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就未必是。
他们可能会觉得能够通过考试,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才是他们真正向往的。
那么就可以把背下来的单词换算成在大学读书的时间。每多一个单词,你就相当于在那个学校多呆了一段时间,这个意义显然比金钱更让你有动力。
所以重要的是找到那个你真正想要的东西,让它成为你行动的意义。
那些别人想起来兴奋,但是对你毫无吸引力的东西是无法帮到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