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表露可以让他人更加充分地了解你,这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关键。真实的自我被他人接纳,是一种极大的认可。
阅读第3章:让他人了解真实的你。
1、人们为什么不敢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意味着要承担风险。每当你透露个人信息时,你都有被误解的可能,也可能导致别人对你产生成见、评判和拒绝。你不知道对方会有何种反应,你害怕真实的自己让对方看不起,害怕对方的反应会让你更受伤,担心自我表露会损害彼此的关系。
2、用自己的话去论述社交中15%法则是什么含义
在建立深度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个困境,即如何把握自我表露的尺度,应该表露多少?应该何时表露?如果表露的个人信息过多,引起对方的误解,可能会损害双方的关系,怎么办?如果过于谨慎,什么都不说,那就不可能建立更深的关系。
要解决这种困境,我们可以试试用15%法则的方法。
你可以想象三个同心的圆环,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危险区。离圆心越远,安全感越少。
最里面的舒适区是最安全的区域,这个区域代表你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或做出的事。对于这些事,你感到完全放心。
在中间的学习区里,不确定你所说出或做出的事,会让对方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在这个区域里,人们通常能学到一些东西。
最外层的圆环是危险区,是你不会考虑做或说的事,因为很有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
所谓的15%法则,就是在建立深度关系的过程中,如果你担心自我表露会产生负面影响,又渴望与对方建立更深的关系时,你不妨试着走出舒适区,开始时只踏入学习区15%的区域,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这样即使遇到不好的反馈,也不至于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当你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互动,就能帮助别人进一步了解你。有了这次成功的经历,你就可以考虑再前进15%。如此继续,你们之间就能逐渐建立起深度关系,成就彼此。
15%法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注意应用的时间、场合与对象。有些事对你可能风险很低,对另一个人则可能是极端危险的,你必须考虑你透露的信息对别人的影响,也必须选择合适的场合进行表达。
3、情绪在关系中都有哪些作用?
首先,我们要区别认知(想法)与情绪(感受),前者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后者告诉我们“这有多重要”。
在关系交往中,分享事实信息可以让别人在整体上认识我们,比如我是谁,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我的家庭是什么样的,等等,但仅此而已,分享感受往往是更有影响力的做法,会让别人更全面地了解你是一个怎样的人,更深入地理解你。
情绪的另一个好处是,它们能为事实赋予意义。它们能为事实赋予意义。你可能觉得野外探险很刺激或者很可怕,这两种不同的情绪赋予了野外探险不同的意义:充满力量和危险恐怖。
感受也可以表示体验的强度。当别人说出或做出一件事情时,你可能只感到轻微的困扰,也可能感到非常烦躁、恼火、生气或者暴怒。这些不同的体验强度在人际交流中至关重要,它们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你是怎样的一个人。情绪为交流提供了色彩,能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平静与理性的方式吸引他人。
比如,我们说某某人是个性情中人,这种人往往比较感性,比较容易产生同理心,易于共情,容易交往。
情绪就好比是音乐,音调的高低变化能让歌剧变得丰富多彩。
为了更好地交流,我们必须既表达想法(认知),又表达感受(情绪)。
当你和你的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时,你们会更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也更理解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更深一步。
4、人们在情绪表达中容易进入的误区
在许多传统文化中,情绪总是遭到贬低,人们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是:“不要把情绪带进来。”我们也倾向于给“情绪化”贴上糟糕的标签,并且常常被告诫——不要显露自己的情绪。
然而,研究表明,感受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做一个成功的领导人的关键因素。
抛开身份地位因素,不论你是否要当一个领导人,懂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能令我们生活得更加顺心、愉快。
关于表达情绪,人们容易进入的误区之一是,我们有时候会陷入左右为难的矛盾境地——分享,怕受伤,不分享,自己又憋屈。此时,你完全可以直接说出你的感受,取得对方的理解,并未满足双方的需求带来一系列可能性。
表达情绪的误区之二是,在语言上,我们有可能混淆认知和感受这两个概念。请看这两句话的区别:“我觉得烦躁、被忽视”和“我觉得你不关心我”,尽管这两句话都是以“我觉得”开头,但前者表达的是一句关于“我”的陈述,是真正在表达情绪,而后者却是一种指责,实际上表达的是是一种想法(认知),而不是感受。
5、用自己的话去论述分享脆弱可能带来的影响
我们一般认为,分享脆弱是一种冒险,它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利的影响——别人知道了我们的弱点和短处后,可能会认为我们软弱无能,我们可能会受到误解甚至排斥。但是,实际上,一个人敢于自我表露自己的脆弱,恰恰说明这个人具有坚毅的品质和内在的力量,他们敢于卸下面具,冒险表露真心,反而令人认为他们更坚强,也更值得信任了。
6、沉默会有怎样的代价?
信息越少,人们想象的空间就越大,我们表露的越少,他人就会根据他们自己的认知和理解,编造更多的信息来填补空白,如此一来,就可能产生更多的偏差。如果我们太过谨慎,实际上就更无法控制别人对我们的看法。
如果我们只分享自己的某一方面,就会产生另一种形式的沉默,即别人就不会了解到真实的我们,一旦我们给别人造成了某种固定的印象,我们往往就会一直如此表现,而真实的自我就越来越不为人所知,这样做的代价是更加孤独,并渐渐地“被秘密束缚住了”,我们可能会隐藏更多的东西,表现出来的部分越来越少,最终会让我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肤浅。
因此,沉默的代价是偏离真正的自我,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陷入孤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