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所想到的

    2018年秋,我在新网师选修了陶新华教授讲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这门课。近日,我把这本书又重读了一遍。

      重读这本书,我想到了教育的现状。如今的大的教育环境就是以分数为王道,也应试为指挥棒,考试几乎变成了教与学的唯一目的。为了通过考试、提高考试成绩,学校和老师们会布置学生们大量刷题。陶新华老师认为:“题海战术对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应试能力是有成效的。多做20份试卷的结果是学生们的解题过程会更加熟练。并且只要坚持足够的训练时间,大脑的相关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学生的解题能力会显著提升。”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僵化的,对学生和老师的危害是巨大的。对学生来讲,“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学生体验到的是被动感,无价值感,难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大脑记忆里的发展也是极其片面的。他们甚至会产生厌学厌世的想法”。对老师来说,当老师只注重考试能力提升的话,“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就发生了变化。教师觉得这样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机械乏味的工作,缺乏创造性和人情味。于是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的是挫折和单调乏味。”这样容易产生压力和精神负担,很容易形成职业倦怠。以前也知道应试教育的危害。但读过这本书,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重读这本书,我想到了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追求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幸福来自于什么呢?积极心理学认为:“生活环境(如金钱、婚姻状况、社交生活、健康状况、宗教信仰等)对幸福的影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幸福来自投入的工作和生活,来自于帮助他人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获得无限的快乐和幸福。教师自身拥有幸福,在生活中充满活力,有助于自己成为传播幸福的人,“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   

      重读这本书我更明白了积极情绪对人的作用。陶新华教授认为:“积极情绪不仅可以反映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对于教师来说,要学会在认知上以比较乐观的心态看待学生和工作,要相信学生都有长处和潜力,都会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对待工作,要积极组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让自己的课堂、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丰富多彩。”读这本书时,我又想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和引导,也就相当于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重读这本书,我也更明白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陶新华教授说:“心理因素会影响我们的易致病性和对生理疾病的抵抗力”,所以,“增强积极心态、积极情绪等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能起到保护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心理健康是魅力人格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心理状况。对于学生来说,心理健康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对待考试成绩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不要去追求完美。要引导学生经常去发现自身的优点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挫折,养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比较意外的是,重读这本书,我还发现了书中的一处小错误。在这本书的第78页上,陶新华老师在解释网络存在的合理性时有这么几句话:“根据存在主义哲学来理解,存在即是合理的。网络既然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接受和适应它,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应该是黑格尔的哲学观点吧,不能说黑格尔与存在主义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他的观点却绝对不是存在主义的哲学观点。为了证实这一点,我又查阅了手头的资料,发现这的确是黑格尔的观点。黑格尔的这个观点意在说明: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合理的部分被保留下来,不合理的部分被抛弃,然后再吸收新的东西继续朝前发展。这个观点用两个字来描述就是“扬弃”。它里面体现的辩证法思想直接启发了马克思,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唯物哲学观形成的基础。

        合上这本书,重新回忆自己重读它的收获,我想到了“常读常新”这四个字。如今这个时代,“开卷有益”是要建立在合理、正确的选择上的。对我们所选择的要读的书,重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没有白下的功夫,有时候,重读也是有很多额外的收获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