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会令我们意识到,保持真实是多么自由——做真正的自己,而不是自己或他人认为我们应该成为的人。
在一个觉醒的家庭中,父母意识到家庭中任何关系的存在都是为了促进每个成员的成长。父母把子女视作镜子,让他们看到他们自己也需要成熟和成长。这些家长会改造自己,提升自己的成熟度和处事风度,而不是试图纠正子女身上那些父母所认为的过错。他们的关注点永远是父母意识的觉醒,而非孩子的行为。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
本书的核心价值,不是纠正和改变孩子,而是通过孩子的行为看见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借机觉察自己,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觉醒的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察觉到我们的“自我”,认识这个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声音,以及它的错误导向。要当好家长,我们就必须认识到“自我”不代表真我。
我们的恐惧对孩子来说危害巨大,最终也让我们产生许多令人讨厌的行为。
当孩子们没有足够的自由来发出他们真实的声音,而是被父母的条条框框所压住和湮没时,他们便会成长为焦虑而压抑的人。
每个孩子都希望问三个问题:
•我被看见了吗?
•我有价值吗?
•我重要吗?
当孩子觉得被看见,认为自己有价值,并且觉察到他们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而获得重视,他们便能感觉充满力量。这种能量会转变成他们对所关注的事物的真正热情。换句话说,他们本性的自爱会通过对生命的热爱显现出来。
当我们看待、聆听以及与他们说话的方式,都让孩子知道他们有多么值得被爱时,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便会大大增长。
要成为一个更加觉醒的父母,养育出一个觉醒的孩子,我该从哪里开始呢?
我需要觉醒些什么?
究竟我怎样才能觉醒?
因为觉悟的旅程是复杂的、独特的,我总会这样建议:“从观察这一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开始,仔细观察每个时刻你真正看到的事情。”
为此,我经常跟家长们做的一个练习是找到他们的反应触发点。我让他们将最让自己感到厌烦的事情列举出来。
我们的反应触发点一直在我们身上,根植于我们过去受过的伤害以及幼年时期的痛苦当中。孩子的行为,不过是一阵风,把我们内心那些情绪的余烬煽成了火焰。
问题不在孩子的行为上,而在于为什么这样的行为会惹怒我们。只有去检视为什么孩子的行为会促使我们做出负面的反应,才可以改变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这一点对任何亲密关系都适用。
由于我们的信念控制着我们的行为,如果想改变什么,就要从这里开始。
身为家长,我的目标是把我的孩子抚养成这样一个人,坚定地根植于自身,明确自己的内在价值,能够真诚地表达自己,并与我保持着稳固的关系。
许多父母发现他们常常自问自己的孩子是否:
过于害羞
过于文静
过于早熟
过于激进
过于冲动
过于散漫
过于不上进
过于无所谓
过于小心翼翼
过于敏感
过于不专心
过于懒
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过火之灾”。以上这些和其他的“过于”的表达,反映了家长们的担心、失望,甚至负罪感,觉得自己没尽好家长的责任。所有这些情绪的根源就是恐惧。
忽视孩子自然发展的天性,把你的期望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做法,很可能会让你和孩子之间产生巨大的鸿沟。随着鸿沟越来越大,焦虑感会像洪水一样涌进来——不仅有你的焦虑,还有孩子的焦虑。
自我提升宣言
我全然接受:子女教养的关注点是提升自我,而不是我的孩子。
我认识到:改变的责任在我身上,而不是在孩子身上。
我意识到:我纠结的情绪是内心冲突的反映。
面对每一次挑战,我会转而自问:“这反映了我的什么问题?”
玩耍和兴趣,对于儿童早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却会变成一场追求专业的竞技赛?为什么孩子的童年被简化成了一场力争上游的疯狂竞赛?
新的争先宣言
我敢于:
重新定义成功,少以成绩来衡量,多用精神来衡量。
让我的孩子掌控自己的生活,引领自己的兴趣和动力。
让孩子享受童年,尽可能少占用他们的时间和空间。
让 孩子享有有趣及自发的兴趣爱好,而不把它们变成竞争性的活动。
告诉孩子他们唯一需要遵循的是来自他们内心的呼唤。
允许我的孩子当一个平凡人。
从幻想走进现实
我会做出以下改变:
从 相信自己天生就能当好家长,到明白大部分时间我会像个菜鸟。
从要求自己和孩子变得完美,到关注彼此的成长。
从 希望为人父母是件容易和意料之中的事情,到接受它其实是件充满压力,使人筋疲力尽的事情。
从 认定自己是个天生的百事通,到明白觉醒式教养的技能需要大量训练才能具备。
孩子所需要的家长,不仅要有爱心,而且要体现出一种与他们相协调的存在方式。他们需要父母井井有条,对待他们始终如一,面对情绪爆发时能保持冷静。他们需要感受自己最深刻的情感和内心的需求,而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需求被仁慈而快乐地满足。
为了成为这样的家长,我们的情感工具箱里需要很多工具,爱只是其中的一样。专注、乐观、善于表达感情、坚定且灵活,以及相对没有压力的环境,也是帮我们成为好家长的其他几样必要工具。
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辨别他人身上那些与自己合拍的特质,而不是教孩子为了迎合他人而伪造自己身上没有的品质。
从父母转变为精神导师
我不会:
只把他们看成小孩,而是把他们看作独立的精神个体。
把自己定位为家长,而是把自己当成是一位合作伙伴。
让孩子达到我的标准,而是帮助他们创造自己的标准。
让孩子依赖我,而是解放他们,让他们学会自立。
把孩子当作是“我的”,而是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个性。
重新定义行为
身为家长,我们有神圣的义务,对孩子的行为重新进行定义:
把孩子对我们控制的反击,看成是他们的自我保护;
把孩子对我们说谎,看成是他们对我们的顽固的反抗;
把孩子对我们生气,看成是他们对我们的不理不睬的抗议;
把孩子对我们的违抗,看成是在为我们和孩子对抗设置屏障;
把孩子的焦虑,看成是为了避开我们的批评;
把孩子注意力散漫,看成是我们自己心思紊乱的反映;
把孩子伤心,看成是我们自身不够优秀的标志。
孩子的每个反应,
都是
我们觉醒的动力,
把孩子从要改正自己的负担中,释放出来吧。
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孩子行为对我们的启发,拥抱自身的转变。
这样一来,
我们的感情得到圆满,
同时,
孩子也获得了自由。
实现未来目标的唯一一条清晰道路,就是每时每刻都以清醒、稳定和坚持的态度投入到我们眼前的生活当中。
日积月累,我们越是突出孩子的尊重和善良行为,他们就会变得越尊重别人,善待别人。通过转移我们对子女坏行为的注意力——那样只会增加我们自身的负能量——我们就自发地强化了我们对孩子显出的尊重与善意。
许多家长需要停止犯以下这些常见错误,停止做所有疏远孩子的事情:八卦、打听、质问、评判、说教、讲理论、假设、总结、批评、审判、责骂等。反过来,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应该保持沉默,保持一种开放的、不带评判眼光的、不偏不倚的态度,要小心别让自己挤进我们不该去的地方。
要当好一名精神导师的角色,要求家长抛开我们以前盲目推崇的那套教养方法。我们的关注焦点不再是孩子考试是否答对了全部题目,而是他们做错了题目时有什么感受;不再是孩子是否融入某个特定的社交圈子,而是他们独处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我们把焦点从传统的成功的标志,转向那些被主流社会忽略的方面。我们感兴趣的是孩子笑得有多开怀,感触有多深,爱得有多么无畏,哭得有多么畅快。
孩子的潜能是从每天的生活经历中发现的,不是存在于那些我们催促孩子要完成的未来目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