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认识了一个新的词语——“自洽”。它来自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担任带教律师的史欣悦的作品《自洽》。
书中这样解释“自洽”:大多数人都会在不同的环境和关系里展现出不同的样子,人并没有一个抽象不变的自我,所谓自我都是存在于关系中的,不同的关系映射出了不同的自我。而把这些不同的自我认识好、组织好、协调好,就是所谓自洽了。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很多来自不能认识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都是别人说的,想做的事都是别人期望他做的。一个学生,为了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唯分数论,可能迷失了自我;一个职场奋斗的人,为了所谓社会和亲友的肯定,唯金钱论,唯升职论,忽略了自己的健康、家人和兴趣,乃至丧失了基本的同情心——这些例子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人是目的本身,而不能是手段和工具,康德的这条理念说出来谁都懂,可是我们常常会迷失在各种所谓的“人生目的”中,成为工具而不自知。
怎样才能不把自己当工具,没有“人生目的”地纯粹地活着呢?
梭罗在《瓦尔登湖》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梭罗所处的环境是自然环境,他的朋友也都是来自大自然中小动物、鸟和植物,他没有来自社交的压力,也不会被父母、亲友和社会“带节奏”,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在瓦尔登湖听雨、看雪、送冬、迎春、赏湖、劳动和思考。他和自己对话,和自然存在的东西互动,体验能给自己带来温饱的体力劳动,保持着身体健康,对自然万物持续着好奇心。
我觉得梭罗的生活方式就是自洽。因为他始终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把你的目光对准内心,你发现你的心中有一千个陌生地点还未被探索。在它们中间旅行,家庭宇宙志的行家终会修成。”
“探索你自己吧。”
“探索自己要求使用眼光和神经。”
“不,争做一个哥伦布,到你内心的全新的大陆和世界去,打开新的航道,不是为了生意,而是为了思想。”
每一个有着深远思想的伟大的人,都有着自洽的能力,那就是把不同的自我认识好、组织好、协调好,认同自己和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