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呱》
若言潭中呱蛙声,
捶胸顿足何不鸣?
若言声噪心头上,
何不入境凝神听?!
(大雪夜,噪音扰梦,思东坡先生“以琴示禅”,顿觉惭愧!捶胸顿足见迂腐,入景凝听是功夫!
戏噱自己,故打油一曲!)
(转载)甲辰年冬月初七日吉祥 醒来背禅诗
一、原文
【宋】苏东坡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二、赏析
这是一首极为精到的以琴示禅偈。
《楞严经》中说:“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又有偈云:“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缘离,是则常真实。”
深谙禅理的苏轼试图通过琴诗说明禅门的奥理。诗人设了两个假设句,两个反问句,说明生灭的微妙。妙音为无,如何能自鸣匣中,又怎么能从指头上听到?只有当有无相生,琴指相拂,才有响泉磬韵。不过,即使它听得到,那也不是它的自性。无生无灭,才是空的本来面目。
苏轼一生中结交僧友数十人,有上百首赠答僧友诗。下面仅列举一二,以示诗僧友朋们跟这位旷古绝今、觉事达人的才子的友谊。
苏东坡《书双竹湛师房二首》:
“我本江湖一钓舟,
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
一炷清香尽日留。
暮鼓朝钟自击撞,
闭门孤枕对残红。
白灰旋拨通红火,
卧听萧萧雨打窗。”
清人纪昀评此诗:“意自寻常,语颇清脱。”
从哲理方面来说,美妙的琴声既来自于琴,也来自与演奏者精妙绝伦的弹奏技巧,是琴与演奏者的有机结合,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不可缺一。
美妙的琴声是琴与手指的主客观的高度民主统一,没有琴的客观存在,就不会有美妙的琴声;没有弹琴者对音乐的精通与演奏技艺的高超,没有其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充分发挥,同样也不会有精美的音乐出现。
诗人以琴为喻,说明了一切高超艺术的产生都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此诗给我们以启示:不论是谁,要想事业上干出一番业绩来,除了客观上要有一定的条件作基础外,还需要自己在主观上的积极进取与努力奋斗,才可能创造出光明美好的人生。
三、作者简介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人。嘉佑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