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直在阅读这本大部头的个体心理学书籍,虽然书中所提出的理念,缺乏严谨的实验验证,很多结论就像是一拍脑袋就得出的感觉,但牛人拍脑袋得出的结论读来仍然让我获得了很多启发。
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个书中的提到的,关于某孩子数学很差的案例分析:
如果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很差,我们只想用什么办法能提高他的数学成绩的话,是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的,也许他的目的是难为老师或逃避学校。即使我们提高了他的数学成绩,他还会用其他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作者用个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指出一般家长采取的策略多是“治标不治本“,孩子成绩不好的关键所在,大多数时候根本不是大多数家长常认为的“没天赋,没能力,笨”,而是他可能对老师有情绪,或者因为一些原因想要逃避学校。
由此让我对自己的童年产生了一些反思。
我从小语文很不好,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似乎根本不是学不会语文,或者对语文没兴趣。因为我成年后,特别是进入大学之后一直到现在,我自认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算很低,并且相对于旁人,我对文学有更浓厚的兴趣。在读到书中这段文字之后,我开始回忆我的童年。
我对语文这门课的记忆,开始于小学一年级,因为当时顽皮,所以不喜欢背也不喜欢写。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小学一年级的考试很简单,大多数人都能轻松获得满分100分。而我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只得了91分,全班最后一名。一个瞬间让我印象深刻,语文老师当众说我差劲,这么简单的题都能错这么多,在全班面前对我一顿冷嘲热讽。 从此以后,不知道是否是为了报复老师,又或许也是因为对于让自己丢脸的科目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我对语文再没了任何的兴趣。
另一段记忆时关于体育的。相比于其他人,我可能从小确实不擅长跑步。我记忆中对体育的第一个印象,便是在小学体育课上和同学一起跑步,每一次测试,我几乎都是最后几名,这种当众出丑的感觉让我极其厌恶,这让我根本没心思去想办法锻炼提高,当然那时候也没人能教我锻炼。我心里想的,应该只有之后如何避免再次出丑。很多时候,既然努力了也跑不过别人,那还不如就不努力,一方面可以气老师,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自己找回点面子,毕竟我没有用全力。
现在想想,真的是不合算。那时候的我,只懂得和他人赌气,却没看见最后损失的是我自己。在语文和体育的方面,我在起跑线是可能是输了别人一些,不愉快的情绪让我我开始想要逃避,之后进一步自暴自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越输越多,离别人越差越远,而这一点和个人的天赋几乎毫无关系。
人是复杂的,一个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彼此重叠。心理学的理念不应该随意得套用到别人或自己的身上。但是,阅读这样的书仍然是十分有益的,这样的思路能为我们提供了解自我和理解他人的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