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人格的核心动力是焦虑,为缓解或者摆脱焦虑,神经症患者会采用一系列防御来保护自己以获得安全感。
因为这些防御是为了获得安全感,而不是为了愉悦,所以防御越多,个体离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愿望越远,且耗能越大。后果是人格萎缩,个体远离自己的真实需求,为获得安全感做出各种防御,消耗了自己大量的心理能量,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
激发神经症产生焦虑的情境很多,因个体的不同,焦虑的形式各种各样,采用的防御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在这些表现形式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发挥着中枢核心作用,即“基本焦虑”。
一、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是一种性格的基本态度,认为这个世界是危险的、令人恐惧的,自己身处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感觉自己孤独、无助。
二、基本焦虑的形成
霍妮认为充满敌意的世界实际是患者内心敌意外化的结果,其根源来自早年不良的成长环境,说到底,其实是与养育者不良人际关系的产物。霍妮把这种神经症患者对世界、对他人的敌意称之为基本敌意。
1. 幼儿不良成长环境的两个主要因素
1) 缺乏真诚的温暖和爱
神经症患者在幼年感受不到真诚的温暖和爱,感受不到自己被需要,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养育者没有能力给出真诚温暖的爱,养育者本人患有神经症。通常这种缺乏真诚温暖的爱,会伪装成“一切为了孩子好”,其底层的动力却是养育者内心对未来的巨大不安全感。“理想妈妈”就是这一心理动力的表现。
2)养育者的种种态度诱发孩子内心的敌意
精神分析学派通常将诱发孩子内心敌意的养育者态度分为两类。一是导致孩子的愿望未被满足;二是诱发孩子嫉妒。
愿望受挫并不会必然导致孩子内心对父母或同胞产生敌意。一个孩子可以接受偶尔受到惩罚,如果他感受到惩罚是出于爱和公平,而不是出于伤害和侮辱。但如果孩子感觉到愿望挫败是大人无视他的个人意愿,强加在他身上的,孩子的内心会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恨和敌意。
缺乏温暖、充满竞争的家庭氛围,会引发孩子内心的嫉妒。这种竞争既可以是同胞竞争,也可以是父母一方的竞争,比如恋父、或者恋母情结。
2. 对敌意的压抑会导致焦虑
在不良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不敢表达,甚至不敢感受敌意,他们会压抑内心的敌意。那孩子为什么会压抑敌意呢?其原因主要有四:弱小无助、恐惧、爱、内疚感
1)弱小无助
除了肉体上的弱小,如果父母过度保护,要求孩子服从听话,让孩子在情感上依赖自己,孩子在精神层面会虚弱、无助。孩子对父母越依赖越不敢表达,甚至感受与父母的对抗。其背后的感受是:我需要你,我必须压抑我的敌意。这是孩子心中信奉的格言,或者信念。
2)恐惧
孩子心中的恐惧可以来自大人的惩罚、诃责、威胁或者亲眼看见其亲人的暴怒或者暴力事件,也可以来自大人的恐吓,比如将生活中的危险描述得过分可怕,比如来往车辆、爬树、陌生人等等。孩子越是被弄得忧心仲仲,越是不敢感受敌意,更不用说表达敌意。其中背后的信念是:我怕你,我必须压抑敌意。
3)对父母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真诚,他们往往会在口头上加倍强调自己对孩子的爱,自己是如何为了孩子呕心沥血、自我牺牲。一个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尤其是当他在另一方面又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的恐吓时,很可能会紧紧抓住这种虚假的爱,不敢产生任何反抗的心理,唯恐会因为反抗失去父母的爱。这种情况下,孩子心中信奉的格言是:我必须要压抑自己的敌意,因为我害怕失去爱。
4) 内疚感
此外,文化教育孩子不应该对父母产生敌意,对抗父母。如果孩子产生这些想法,孩子会感到内疚和自责,如果孩子表现敌意,那么他会觉得自己是卑劣可鄙的,是不值得爱的。此外,性在我们的文化,最容易激发罪恶感。在这种境况下,孩子奉守的格言是:我必须压抑敌意,不然我就是个坏孩子。
这四个原因按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使得孩子压抑敌意,产生焦虑。
3. 孩子焦虑恶化,形成基本焦虑
决定孩子的焦虑是否恶化的分水岭是:这个孩子是否将其对特定亲人敌意恶意,泛化对到所有人产生敌意。
如果一个孩子足够幸运,有一个有爱的祖母、老师、还有一群好朋友,有他们的陪伴,他足以脱离这一危险。
但如果孩子成长环境没有这些有利因素,孩子在家庭处境越困难,孩子越会对父母和兄弟姐妹产生敌意,越容易对周围所有人产生敌意,由于前面讨论过的原因,孩子越会想方设法隐藏压抑自己的敌意,就越可能将敌意外化到外部世界,认为整个世界充满敌意,是危险的、可怕的。从而产生对整个世界一种基本焦虑。
霍妮认为童年的基本焦虑未必导致神经症,但它是个体发展成神经症的土壤。任何不良刺激,都有可能会发展成为神经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