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情绪
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在大量观察中发现,父母亲对于孩子力量的掌握知识的学习一般都很有耐心。 比如孩子学走路,可以在一次次的跌倒中反复练习,父母给了他很多时间和耐心,但对于情绪的学习,父母却没有那么多耐心让孩子跌倒受伤,感觉疼痛,然后再学习。
这可能是给予我们的一个错误认识,孩子有负面情绪是不好的。因此我们认为,让孩子没有负面情绪的妈妈才是好妈妈。如果孩子表现出胆小生气嫉妒,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这个妈妈当的不够好,所以总是企图避免与掩盖这些情绪。
事实上情绪并没有对错,我们常常把情绪划分成正面或者负面,知识代表情绪带给我们的感受,是舒服或者不舒服。不舒服的负面情绪会提醒孩子什么事情需要改变,这样他才有机会去学习应对处理的方式,学着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目前的状态。
找出情绪根源
任何情绪爆炸的根源,其实都指向我们内在,原本就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当心地不够使,暂时不用去管这个问题,一旦我们的生命能量回来,一定要回过头问问自己:我的情绪垃圾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他可能从工作中来,可能从人际关系来,可能从很低的自我价值感来,可能从童年的经历来……总之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不解决,情绪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碰到契机就会爆发。
释放和转化负面情绪
孩子容易成为父母情绪的箭靶。要避免拿孩子出气,爸爸妈妈首先需要对情绪有惊觉性,并且在回家前处理掉负面情绪。等到有太多情绪垃圾时,就会因为一件事变得忍无可忍,那时候绝对不是一堆大道理就能让人忍住脾气的。
所以我们应该在情绪积累还没有那么厉害的时候,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甚至一发现有情绪就要处理。比如直接去找相关的人谈谈看能不能改善状况,这是最勇敢的方法。如果确实没有办法改变环境,比如不可能辞职或者把婆婆赶走,那么就只能用比较消极的方法来转化情绪,而不是让孩子承担。
转化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用文字的方法,包括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你可以找朋友聊天儿,可以写博客或日记,也可以随便乱画,每天画一张,这都能帮助抚平你的情绪。二是把情绪变成动能,比如运动逛街,左看看右看看。三是把情绪变成生能比如唱歌。
情绪来时忍是忍不住的,只能趁机把情绪释放出来,释放的途径基本就是这几种。这也是我们生气了会骂人打人的原因,骂人其实是生能的发泄,打人是动能的发泄,只不过这些都是不好的转化。
情绪来临那一刻及过后的功课
每个人在失控前都应该有一点点时间让自己知道:糟糕!控制不了!一旦发现自己大脑一片空白,要做的第1件事情就是马上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了气就会下来,这样也避免让小孩子遭殃。
过后你一定要回头看看,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什么人什么事儿引起的。然后做个决定:要怎么处理?是面对他? 还是转化它?如果我们增加了这份觉察力,世界上就会少很多悲剧,也会避免丈夫对妻子,妻子对小孩子,小孩对小孩,这层层关系的破坏。
而这份觉察力首先是从知识来的。一般的人没有办法,单单用自己的脑袋想就能想明白,比较便捷的方法是获得知识。比如你发现自己的情绪控制力很差,那么就要去多看点书,了解什么是情绪,如何处理情绪。没有人教,不看书,单凭自己,想不了那么齐全。只有当你先知道情绪是怎么回事,才可能在他到来的时候迅速辨认出他。
负面情绪太多,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孩子有情绪后通常有两种表现:一,随意发泄出来伤害别人,最后导致别人排斥他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二,用生命力来压抑情绪,导致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受到干扰。
就像其他任何生物一样,人是跟着自己的生命本质去发展的,而原本所具备的生命力,一定会提供足够的能量,供他展现自己生命的本质。但如果情绪太多,内在干扰太多,生命力的消耗就会太多。这就意味着,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来学习行动,跟人交往,调整自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特别的是0~6岁是孩子自然而然社会化的阶段,是五官最敏感的时候。单从别人的声音里,他就能分辨出这个人的情绪,以及自己的一些话语是否恰当,他会思考如何表达,怎样才恰当。情绪好的孩子有能力调动五官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然后知道怎样的言行举止在和别人的互动中是有分寸的,是被接纳的。
相反,孩子的情绪太多,内在很乱,他就没办法在最好的年龄里锻炼这些分辨能力,这些能力当然还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头脑去学习,可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教或者自己怎样去学知识,那个尺度的把握依旧很困难,从长期来看会大大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化能力。
养育情绪稳定孩子的原则
想要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是,父母尽可能给足孩子心理营养:无条件接纳,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此时“我最重要”,肯定、认同、赞美,以及好榜样。
切记三个不要:一是不要伤孩子自尊,讲你很懒,你很笨,这类贬低人格的话。二是不要在公共场合让孩子觉得羞耻。三是妈妈自己不要太焦虑。
三岁前孩子的情绪问题一定源自他和父母的关系。被父母亲责骂最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孩子已经开始与外人的互动,也会对他的情绪有影响。任何人及互动都最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